武汉生物技术众创空间定期邀请管理专家和创业导师对初创企业进行辅导 |
众创空间
生物科学是一门实验科学,新技术研究、新产品开发对大型实验设备需求高,价格昂贵,初创企业只能望洋兴叹。武汉生物技术众创空间价值近亿元的公共技术服务平台作为华中地区设备最先进、功能最齐全的生物实验大型仪器设备共享中心,为初创企业在仪器设备购置、专业人才培养等方面节省大量成本,大大降低创业门槛,提高创业企业存活率。
目前,湖北省共获批了5个国家专业化众创空间,武汉生物技术研究院建设的生物技术国家专业化众创空间(以下简称武汉生物技术众创空间)是唯一一个获批的生物产业专业化众创空间。
“研究院环境十分成熟,创业半年时间,公司的技术已进入临床阶段。”付爱思近日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这样说。付爱思从武汉大学药学院博士毕业,进入武汉生物技术研究院工作。这里丰富的科研资源、亿元实验平台、千亿产业园区加上专业精准服务,让他燃起了创业热情。于是他从研究院员工变身孵化对象,在武汉生物技术众创空间成立了武汉臻熙生物技术公司,目前已与多家医院建立合作,发展势头喜人。
臻熙生物技术公司只是这家生物技术国家专业化众创空间近百个在孵企业之一。武汉生物技术研究院十年磨一剑,自成一派,持续击中创业者痛点,把一个一个创业想法变成现实。
孵化器亮真招,为初创企业保驾护航
生物科学是一门实验科学,新技术研究、新产品开发对大型实验设备需求高,价格昂贵,初创企业只能望洋兴叹。
价值近亿元的公共技术服务平台成为武汉生物技术众创空间的“定海神针”,配备各类生物实验大型仪器设备460余台套。下设基因测序及分析、高通量筛选、生物质谱检测及分析、结构生物学、细胞高速分选及显微成像、生物发酵与制备等六大专业服务平台。
该平台作为华中地区设备最先进、功能最齐全的生物实验大型仪器设备共享中心,为初创企业在仪器设备购置、专业人才培养等方面节省大量成本,大大降低创业门槛,提高创业企业存活率。
谱度众合(武汉)生命科技有限公司是武汉生物技术众创空间首家入驻团队,创始人陈希博士原是公共技术服务平台质谱分析子平台负责人,在工作中他萌发了创业的想法。研究院随即与他对接,进行一对一创业辅导,公司今年2月成立,立足蛋白质组学技术和相关医学检验技术。
在陈希看来,公共技术服务平台是最珍贵的创业资源,可以为创业团队和初创企业提供样品委托实验、检测分析、仪器租用、仪器培训、项目委托、项目合作等全方位专业技术服务。
持股孵化是该众创空间的另一法宝,帮助入驻团队顺利启动,支撑初创企业渡难关,实现众创空间和入驻团队共同发展。武汉生物技术研究院科技发展部部长王卫介绍,武汉生物技术众创空间配套一亿元创投基金,推行持股孵化,经过对创业团队进行走访调查,先后与上成生物、博仁凯瑞、谱度众合、臻熙生物、佰玛生物等企业签订投资意向协议,携手初创企业一起茁壮成长。
优化服务模式,成果转化不再“肠梗阻”
科技成果转化难,难在缺资金、少平台,关键在调动人的积极性。这些恰恰是武汉生物技术研究院优势所在。
去年,武汉光谷生物城产值突破1200亿元。武汉生物技术众创空间作为其技术支撑和服务平台,为创业者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成果转化环境。光谷生物城内生物医药园、生物农业园、生物创新园、智慧健康园、医疗器械园、医学健康园和生命健康园七大产业园区日益成熟,具备坚实的科技成果转化承载力。
2009年,禾元生物走出学校,成为武汉生物技术众创空间首家入驻企业。一路成长,该公司核心产品植物源重组人血清白蛋白已获临床批件,进入到一期临床阶段。公司市值从创立之初的200万元增长至16亿元。目前,已在光谷生物城创新园内拥有一座5000平方米的研发生产大楼,并于2015年成功登陆“新三板”。
助力企业投融资对接,仅今年上半年,就促成创业团队波睿达、品生科技分别获机构投资1000万元,新纵科、保丽量彩分别获投资2500万元、285万元,协调入驻企业润欣科技、光谷北宸、华一同信成功获得光谷人才基金投资共计400万元。此外,今年3月,武汉生物技术众创空间与武汉国英种业研究发展有限公司合作,联合打造总面积5万平方米的生物企业加速器。
回归服务本质,研究院“有所为、有所不为”。聚资源、建平台,不与高校、企业争利,专心扶持人才发展、服务成果转化。王卫说,创业人才主要身份仍是学校教授,所创办企业申报的科技项目、专利部分归属高校,利润归属创业人才。研究院则在政府主管部门支持下,通过市场化“考核、奖惩、退出”评价体系,引导创业团队将研究目标聚焦于产品,鼓励团队向市场提供高技术成果。
截至2017年底,武汉生物技术众创空间中有13家入驻企业年收入过千万,总收入从2011年不足1千万增长至4.36亿元。其中,4家企业挂牌“新三板”“四板”“科技板”等各类上板团队达14家。
瞄准科技前沿,找寻产业链发展机遇
人才是武汉生物技术众创空间的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生产力。引导创业团队紧跟市场需求,以持续突破科技难关为己任,融入光谷生物城产业链条发展快车道。
如何将武汉生物领域科教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2009年初,湖北省委、省政府整合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华中农业大学、中科院武汉分院、凯迪能源等在武汉的高校、院所、重点企业优势资源,组建武汉生物技术研究院,重点开展生物技术应用研究开发、专业服务和成果转化。目前,研究院已吸引国内外生物领域高端人才130人,其中包括9位两院院士、2位外籍院士和11名国家重点人才,他们在武汉生物技术众创空间创办生物创新企业达130家。
生物医药产品研发产业链条中,药品和生物制品生产用细胞品质检定及质量控制至关重要,关乎创业成败。10年前,中国典型培养物保藏中心主任郑从义教授利用自己在学校实验室研发的“药品、生物制品生产用细胞质量控制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相关专利,经常帮助国内大学和科研院所做细胞品质检定工作。可以说,在这个领域,郑教授拿出的检定结果就是标准。
这对光谷生物城产业集群发展十分必要,研究院随即与郑从义团队沟通,支持团队直面市场需求,于2011年,成立珈创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如今,公司已成为国内细胞检测服务细分领域龙头企业,为光谷生物城上下游产业链填补了重要一环,在光谷生物城打造生物产业发展集群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邓子新院士依托研究院平台,整合其他优势资源,建立合成微生物技术湖北省工程实验室。形成上下游完整技术平台,技术服务覆盖湖北所有微生物发酵上市企业。他在湖北建立的第一家院士工作站,通过合成生物技术彻底颠覆维生素E合成工艺,成为合成生物学领域又一个标志性成果。
瞄准生物技术全产业链,研究院牵头组建武汉市个体化医学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湖北省荆楚药材研究院等服务平台。同时,在智能生物制造技术开发、创新药物研发、人类遗传资源样本库建设等前沿科技领域积极开展国际合作,参与成立湖北省生物经济研究中心,致力打造全省生物产业“决策智库”,为政府提供产业战略研究和决策支撑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