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院士专家工作站
本报记者 付丽丽
加捻绳纱、制作绳股、编织绳缆……日前,在位于扬州宝应的九力绳缆有限公司生产车间,这一切都在有条不紊地进行着,大部分工序都实现了机械化和自动化。而再过十几天,这些绳缆将从上海港出发,转运到新加坡,进入国际市场。
谈及这个乡镇企业成功的秘诀,九力绳缆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戴斌毫不犹豫地说出4个字——“科技创新”。尤其是2014年,与中国工程院院士蒋士成及其团队共建企业院士工作站以来,科技创新更是让企业如虎添翼。
有数据为证,建站以来,已开发高新技术产品3项,授权国家专利7项,其中发明专利2项,实用新型专利5项,申请受理专利8项,参与制定《船舶与海洋技术 海洋系泊用组合索具》国际标准1项。
“虽然是乡镇企业起家,但九力对科技创新还是很重视的。在做绳缆方面,他们有一套。”蒋士成院士说。
传感器将绳缆状态尽收眼底
2017年3月,韩国世越号沉船打捞举世关注。鲜为人知的是,参与打捞项目的深海定位海工缆就出自九力绳缆人之手。
“一卷绳缆长1000多米,甚至几千米,其在水下工作状态、损耗如何,这是用户比较关心的。因此,我们就想能不能在绳缆间加个传感器,这样就可以实时监控绳缆的状态。”戴斌说。
想法有了,但如何做?戴斌介绍,绳缆的材料一般是化学纤维,如果加入金属等材料制造的传感器,其与绳缆就不能融合在一起。这时,院士专家工作站就帮了大忙。
据九力绳缆有限公司总经理纪俊祥介绍,将由院士专家工作站专家帮忙研制的微射频识别标签胶囊加聚合物试样等传感元件植入深海绳缆后,在使用期间,水下机器人会实时获取识别胶囊在海中的位置,在微射频识别扫描仪确定某段位置胶囊后,就可以读取该段绳缆状态的信息。另外在取出安置在该位置的聚合物样品后,还可通过检测样品获得实验数据,定时监控产品工作状态。
仅此一项,公司在新加坡、美国、德国参加海事展时,已经有好几家国外客户询问洽谈相关需求,预计将会带来几千万美金的订单。
不仅是技术,蒋士成平时的工作状态,也让年轻人感动。
“有一年夏天,蒋院士召开讲座为我们答疑解惑。结束后,到车间现场指导,当时车间温度在40℃左右,不一会儿,汗水就把他的衣服浸湿了。但这个80多岁高龄的老人,硬是把三个车间,全部工序流程都走了一遍,更加直观具体地解答了我们的疑问。现在每每遇到难题,我都会想到蒋院士,他的一丝不苟的精神激励着我们前行。”纪俊祥说。
防微粒层技术延长绳缆寿命
创新离不开人才,面对企业需要的人才,九力绳缆从不设限。2016年,九力绳缆有限公司通过院士专家工作站申请到深海定位海工缆项目,同时外聘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教授闫寿科为项目负责人。最让闫寿科惊叹的是公司的支持力度,项目需要怎样的人才,公司就通过“一人一议、一事一策”引进。“只要是创新需要,我要他们就给。”闫寿科说。
正因此,闫寿科和他的团队劲头十足。纪俊祥介绍,现有的深海缆绳由绳芯和包覆套构成,在使用过程中,海底及海水中的沙砾会经包覆套上的编织孔进入到包覆套与绳芯之间,甚至进入到绳芯内部。沙砾与形成绳芯及包覆套的纤维绳相互摩擦,导致构成绳芯及包覆套的纤维绳被磨损甚至磨断,大大缩短了深海绳缆的使用寿命。
如何破解?深海定位海工缆项目团队想到,在绳芯和包覆套之间设置防微粒层,该防微粒层包括至少一层缠绕层,缠绕层由一条防水耐磨材料带通过螺旋式绕卷方式压叠缠绕在所述绳芯上形成。这样,在使用该深海缆绳时,海底或海水中的沙砾经包覆套上的编织孔进入深海缆绳后,因防微粒层阻挡而无法与绳芯接触,从而避免绳芯与沙砾相互摩擦而磨损,延长其使用寿命。同时,防微粒层由防水耐磨材料带制成,既减轻了海水中的无机盐对深海缆绳的腐蚀,又减轻了处于使用状态的深海缆绳的重量,方便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