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一有约
近日,由陆军工程大学研发的“可折叠式弹坑路高差快速测量装置”被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正式收藏。指导该装置研发的是该校野战工程学院机械工程教研室教授周建钊。
“创新是一支军队的核心竞争力,也是提高战斗力的加速器。我愿做学生们创新路上的引路人,带领他们攀登军事机械创新的高峰,让他们成长为能打胜仗的新型军事人才。”周建钊对科技日报记者说。
军事科研必须为战场服务
目标捕捉跟踪、武器精确瞄准、远程控制击发……今年6月,在第十三届中国重庆高交会暨第九届军博会上,周建钊指导研发的“履带式无人侦察平台”亮相展会。作为参演项目中唯一带有火力功能的平台,该平台采用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自适应前导向技术”,有效提高了平台的地形适应能力和爬坡越障能力,实现了侦察图像的远距离实时同步无线传输。最终,“履带式无人侦察平台”凭借集战场侦察与排障、战场输送、火力支援及应急救援等多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能获得广泛好评。
“军事科研必须要为战场服务,一名合格的军校教员必须将所学、所悟应用于军事实践中,用于指导学员打赢未来的高科技战争。”周建钊说。
几十年来,这一理念始终贯穿周建钊的教学科研中,由他研发或指导的多项成果都应用于演兵场和训练场,先后获军队科技进步二、三等奖7项。
对工作有股永远使不完的劲
提起周建钊,很多人都说他像一个不知疲倦的陀螺。他工作起来就像年轻小伙子,对待工作有一股永远使不完的劲,旺盛的精力一点不像53岁的人。
周建钊对待工作从来都是一丝不苟,要求近乎严苛。一次,他带队研制自动导航救援运输车时,平衡机构的研制达不到要求。于是,周建钊和团队成员反复修改设计方案,制作原理模型并进行验证,经过反复5次修改才制定出最佳的设计方案。最终,自动导航救援运输车获第四届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一等奖,周建钊和他的团队所研制的自适应导向机构,被授予国家发明专利。
多年来,周建钊和团队在军用机械装备的科研工作中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他们研制的高速挖掘机、高速推土机、多用工程车等多种新型机械装备的虚拟维修训练系统被广泛用于部队的实战化训练工作,为大幅度提高装备训练质量和水平,提高训练效率、降低训练成本发挥了重要作用。
呵护一闪而过的创新灵感
“每个人的灵光一闪都有可能是‘奇迹’,我们要做的就是呵护好、培育好这些灵光。”对于科研创新,周建钊有着自己的独到方法。
一次,由周建钊组织的机械创新俱乐部成员刘语堂突发奇想:能否研制出一种“背上为背囊、救护当担架、水上能漂浮、宿营当帐篷”的多用途背囊呢?
当听到这一想法时,周建钊觉得这样的设计十分实用。于是说干就干,在周建钊指导下,经过调研、设计、加工制作等环节,经历4个多月的攻关,他们成功研制出了水陆两栖多用途背囊。这项成果在第四届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中斩获二等奖,并成功申请了实用新型专利。
和学员交流时,周建钊时常会抛出一两个“重磅炸弹”,引发大家的思考。
他曾向团队成员提问:“汽车在城市交通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但车辆的频繁制动带来了大量的能源浪费。对此,我们能做些什么呢?”这个问题引发了上述俱乐部成员肖智慧、刘成铭的思考。
在周建钊的鼓励与支持下,二人提出用传力制动的方式取代传统的摩擦制动,变“以静制动”为“以动制动”。经过半年的摸索,7次方案设计修改,二人成功研制出了“节能制动系统”样机,在第三届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上获得二等奖,该设计还获得机械工程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杨叔子的高度评价。
2006年以来,周建钊带领学员完成的40多项创新设计作品在全国大赛乃至国际大赛中获奖,其中12项成功申请国家专利,多项成果得到推广应用,为该校的军事科研注入“活水”。
“我最大的期望就是,学员们能把在军校学到的知识应用到未来战场上!”周建钊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