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0月16日 星期二
科学大腕为青年学子开讲科学道德——
像珍惜生命一样珍惜学术声誉

本报记者 刘 垠

    “科学研究是阳光下最美好的事业,希望同学们时刻牢记自己从事科学研究的初心,不为浮华所扰,不为名利所惑,‘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时刻保持对科学研究的虔诚和敬畏,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爱护自己的学术品格,像珍惜自己的生命一样珍惜自己的学术声誉……”

    10月15日,2018年全国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宣讲教育报告会在京召开,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科协主席万钢向现场近6000名研究生新生发出号召,在全社会大力弘扬中国科学家精神的热潮中,要增强胸怀大局、科技报国的使命担当,树立勇立潮头、自信自强的创新情怀,锻造恪守道德、严谨求实的学术品格。

    中船重工719所名誉所长、中国工程院院士黄旭华演讲的主题是使命、责任与担当。92岁高龄的他结合自身开展核潜艇研制的科研经历和心路历程,介绍了我国核潜艇事业如何在一穷二白情况下起家,克服严密技术封锁和种种难以想象的困难,攻克一个个顶尖技术难题,从无到有一步步发展壮大的艰辛历程,展示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无私奉献”的“核潜艇精神”。

    通过核潜艇工作者“此生没有虚度”的人生评述和“此生属于祖国、属于核潜艇,献身核潜艇事业,此生无怨无悔”的人生感悟,展现了老一辈科学家的爱国奋斗精神和使命、责任与担当。

    西湖大学校长、中科院院士施一公告诫青年学子,做一名优秀的研究生,必须要付出大量的时间和心血,要具备批判性思维,要有独立人格,不可触碰学术道德底线。

    在施一公看来,做学问的诚实反映在两方面。首先是有一说一、实事求是,尊重原始实验数据的真实性。在诚实做研究的前提下,对具体实验结果的分析、理解有偏差甚至错误是很常见的,这是科学发展的正常过程。越是前沿的科学研究,越容易出现错误理解和错误结论。

    “诚实的学问还有另外一层重要含义:只有自己对具体实验课题作出了相应的贡献,才应该在相关学术论文中署名。这一点,很多人做不到。”施一公直言,大老板强势署名的事情屡见不鲜,更有甚者利用其学术地位和影响力,使一些年轻学者不得不在文章里挂上自己的名字,有时还以许诺未来的科研基金来换取论文署名。“这种做法不仅有失学术道德,更会严重阻碍创新,对整个学术界风气的长远恶劣影响更甚于一般的造假。”

    中国科协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书记处第一书记、中科院院士怀进鹏以图文视频结合的形式,生动讲述了中国科学家明德楷模的感人故事,阐释了中国科学家精神的丰富内涵。以全球视野研判世界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的趋势,诠释了精神文化建设对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作用,以历史眼光关照中国现实,反思了科学精神缺失对中国发展的影响,阐明了弘扬中国科学家精神,培植科学传统,涵养精神气质对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重要意义。

    怀进鹏结合自身治学与管理的体会,以4个关键词——视野、自律、想象力和梦想,勉励大家志存高远、求真唯实、大胆创新、筑梦圆梦。

    自2011年至今,全国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宣讲教育领导小组会同北京市政府已经连续8年举办宣讲教育报告会。

    (科技日报北京10月15日电)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