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0月16日 星期二
敦本务实擘画发展新蓝图
兰州高新区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1+4+7”政策体系出台
高创班 通讯员 邸 金
中农威特
兰州万维
兰州科技大市场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2018年2月1日,国务院正式批复同意兰州白银高新区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兰白国家自创区是国家在西部欠发达地区部署的、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大平台,是交给甘肃省的一项重大政治任务,也是兰州高新区发展的重大历史机遇。

    为了破解制约高新区科技创新发展的障碍和瓶颈,激发创新主体活力,加快新旧动能转换,兰州高新区以国务院批复的“五区”建设为目标,以科技资源集聚、科技成果转化、产业品质跃升、人才引进培育、生态文明建设、体制机制改革等为侧重点,编制完成了“1+4+7”政策体系。围绕《兰州高新区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出台4项平台方案和7项扶持政策与若干实施办法,从科技资源集聚、成果转化、企业孵化、人才引进等方面起到导向和促进作用。

    战略先行 重点实施五大工程

    《方案》紧紧围绕科技体制改革试验区、产业品质跃升支撑区、人才资源集聚区、东西合作发展先行区、生态文明建设引领区五大定位,重点实施“五大”工程。

    以“一城一心四平台”为核心的创新引领工程。强化引领前沿的源头供给能力,充分激发现有创新资源活力,建设提升兰州东部科技城,加快建设兰州生命科学中心,搭建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区域协同创新平台、科技孵化平台、科技金融平台,打造示范区标志性工程与载体,大力集聚生命科学前沿资源,加快建设新型研发机构,着力研发领跑性技术、转化原创性成果、打造变革性产业。

    以“一主一特三集群”为导向的产业品质跃升工程。集中优势资源,聚焦发展以生命健康为主导的领跑产业,大力发展以智能制造为特色的前沿新兴产业,加快发展新材料、节能环保、大数据应用为代表的产业集群。推动产业跨界融合,创新产业组织方式,在生物医药及中药标准化研究、智能制造、新材料、节能环保、大数据应用等领域加快转向并跑、领跑,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支撑和引领西部地区产业品质跃升。

    以“陇原英才”计划为依托的人才聚集工程。深化实施“陇原英才”计划,强化人才机制创新、人才平台搭建和人才环境营造,改革人才政策和服务供给,支持科学家和企业家引领的硬科技创业,切实提升对高校大学生、领军人才等多层次人才吸引力,建设西部地区人才资源集聚高地。

    以“东西合作”为主题的开放链接工程。将高端链接作为实现跨越发展的重要路径,加快与国内外创新高地建立合作,提升集聚辐射全球创新资源的能力,积极抢占创新链和产业链高端环节,打造东西部合作创新发展的示范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内陆开放发展新高地。

    以“生产生活生态”融合为目标的生态建设工程。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的理念,强化规划顶层设计,发展绿色生态产业,依托“循环经济示范区”“产城融合示范区”建设,建立健全生态保护与生态建设的长效机制,加快生态环保技术与信息化技术融合,强化提升资源利用效率,为西部地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示范。

    搭建平台 优化创新创业生态

    《方案》提出,紧扣兰州自创区创新发展的战略需求,持续增加创新的源头供给,充分激发各类创新主体活力,以生命科学中心为引领,大力集聚生命科学前沿资源,加快建设新型研发机构,建设集前沿技术研发、原创技术转移转化、高端创业孵化、新兴产业发展于一体的标志性工程与载体,完善兰州自创区创新创业生态。

    建设提升兰州东部科技城。重点承载前沿技术研发、高端创业孵化、新兴产业发展三大核心功能,实现“源头创新—技术开发—成果转化—新兴产业”全链条发展。协同省市推进兰州国家大科学中心申报工作,以国家大科学中心为依托,持续集聚国家重点实验室、生命科学中心、生物医药研究中心等,积极发展多元化投资、多样化模式、市场化运作的新型研发机构,鼓励研发类企业集聚发展,积极培育研发中介和研发服务外包新业态,建设西北地区创新高地。

    建设生命科学中心。充分发挥中科院兰州分院、兰州大学、西北师范大学、西北民族大学、在甘各大医院等高校院所科研实力,协同省市推进生命科学中心建设工作。集聚创新资源,引进一批生命健康等行业领军人才,实施大科学计划。

    搭建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建设科技成果转化网络服务系统,链接省科聚网和兰州科技大市场网站,充分对接供给侧、需求侧等资源,建成科技专家库、科技成果库、企业需求库、科技项目库、政策法规库、服务机构库、大型科研仪器资源库等数据库,搭建信息资源中心、技术咨询、中介服务、成果筛选交易、产权保护、政策落地等服务功能板块,形成主体活跃、要素齐备、服务精准、机制灵活的线上线下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体系。面向兰州自创区生物医药、现代中药、前沿材料等重点领域发展需求,引导支持省内外龙头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等在兰州自创区建设一批工程技术中心、重点实验室、中试车间、中试生产线等,充分发挥中试基地在技术研发和小批量生产之间的桥梁作用,提高科技成果转化水平。

    搭建区域协同创新平台。与高校院所建立深度合作,围绕生命健康、智能制造、新材料、节能环保和大数据应用五大领域建立产业研究院。搭建产业公共技术服务平台,为中小型高新技术企业提供技术支撑与服务。支持研究院开展前沿技术、关键及共性技术研发,支持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和新兴产业孵化育成,推动产业技术扩散。鼓励高新区企业积极参与研究院建设,集成多方资源,支持研究院搭建“应用研究—技术开发—产业化应用”一体化的科技创新链条。支持中科院科技服务网络计划(STS)、甘肃省科技成果信息系统、兰州科技大市场等协同创新平台应用推广,吸引甘肃以及西北区域的科技企业在高新区设立企业研发中心。吸引生命健康、智能制造、新材料、节能环保、大数据应用等重点领域世界500强、中国500强企业优先在兰州自创区设立企业研究院。

    搭建科技孵化平台。加快推进雁南路“创新大街”提升改造工作,将最前沿的智慧城市建设理念运用到“创新大街”建设中,提升“创新大街”街区形象和硬件能力。依托科技孵化大厦、创新园、总部经济示范园等载体,发挥聚集效应,打造以科技研发、企业孵化、总部经济为特色的“创新大街”。通过置换空间、新建载体等方式,围绕生命健康、文化创意、现代服务业等领域建设一批大学科技园、众创空间,开展榆中园区“创新工场”等载体服务提升工作。鼓励中国兰州留学人员创业园、兰州理工大学科技园等开展高科技企业孵化、科研成果落地转化,加快七里河园区双创载体“转型提升”。充分利用甘肃及兰州的文化资源,推动兰州国家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建设,建设动漫创作园、大学生创意设计园、文化创意产业园等文化产业孵化园区。

    搭建科技金融服务平台,规划建设兰州自创区金融集聚区。在雁滩园区、榆中园区等片区,规划建设金融街,打造兰州自创区科技金融集聚区。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广泛吸引聚集一批重点面向科技创新创业企业开展业务的国内外知名银行、券商、基金、保险、信托、担保等机构,为科技企业和创业团队提供便捷的综合金融服务。

    跨越发展 实施产业跃升工程

    《方案》提出,以智能化、高端化、信息化为主攻方向,打造1—2个优势特色领跑产业作为推动自创区跨越发展的主要路径,积极营造产业生态,鼓励产业跨界融合发展,促进新技术新模式与传统产业深度融合,培育一批创新型市场主体,加快新旧动能转换,引领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聚焦发展生命健康产业。围绕生物医药领域,重点发展疫苗、血液制品、诊断试剂、药品筛选等生物制药,抗肿瘤、乙肝、糖尿病类化学制药、现代中药及中药保健品等。

    加快布局智能制造特色产业。强化龙头企业带动、技术创新引领、军民协同创新,搭建研发平台、集聚高端人才,建设西部地区国家智能装备制造业发展基地,同时,加快3D打印领域、机器人领域在数据服务、智能交互、定位导航等领域的开发利用。

    打造三大产业集群。引导领军企业联合中小企业和科研单位系统布局创新链,构建产业衔接紧密、技术链条完整、服务功能完备的现代产业技术体系。包括打造“纳米谷”的新材料产业集群、推动新能源发展的节能环保产业集群,以及渗透到医疗、工业、民生及智慧城市等各个方面的大数据应用产业集群。

    开展产业提升行动。鼓励现有企业积极引入外部战略合作伙伴,整合区内外创新资源,推动企业协同创新。引导高新区企业打造数字化车间和智能工厂,推动人工智能在生产过程控制、远程诊断、供应链跟踪、质量管控等环节开展试点示范。引入深度感知智能仓储技术和智能物联网技术,进一步加强智能物流装备应用,提升高新区存量产业整体智能化水平。支持企业参照国际、国内、行业标准加强产品质量体系建设,开展品牌示范、质量标杆和领先企业示范行动,鼓励企业参与省级或国家重点新产品认定,打造一批国内外知名商标。

    开展“十百千”企业培育工程。培育10家以上创新龙头企业。聚焦重点产业领域,深入推进创新龙头企业培育计划,培育一批高科技大公司和行业隐形冠军。支持企业牵头建设国家重点实验室、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等新型研发机构,组织实施重大科技计划项目,参与国内和国际技术标准制定。建立龙头企业信贷审批绿色通道,支持企业改制上市。力争到2022年,培育出行业引领能力强、具有国内国际竞争力的创新龙头企业10家以上。

    认定400家以上高新技术企业。适当扩大高新技术企业认定覆盖范围,加大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力度。建立高新技术企业培育数据库,将高新技术服务业、农业科技等领域纳入认定范围,适当降低企业规模和效益、知识产权、研发投入、成果转化能力等指标,遴选一批有基础、有潜力的科技型中小企业进行重点培育。到2022年高新技术企业数达到400家以上。

    孵化1000家以上科技中小企业。提升企业创新研发能力,支持企业联合高校院所申报各类科技计划项目、组建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开展技术联合攻关,解决企业发展难题。力争到2022年,科技型中小企业数量达到1000家。

    积极培育瞪羚企业。制定并完善符合兰州企业发展特点的瞪羚企业推荐、筛选、会商机制,从发展速度、创新能力、专业领域、发展潜力等层面,筛选并发布自创区瞪羚企业报告。力争到2022年,累计培育出50家以上高科技含量、高成长性、高带动性的瞪羚企业。

    以人为本 落实人才强省战略

    立企、振商、兴陇,皆要以人为本。落实人才强省战略是重中之重,《方案》提出,要大力倡导企业家精神、科学家精神,以产业凝聚人才、以平台吸引人才、以服务留住人才,努力构建具有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体系。

    制定实施“陇原英才”计划。依托部省市三级人才计划,重点引进一批从事国际前沿研究、带动新兴学科发展的杰出科学家、领军人才、技术专家等海外高层次双创人才和团队。探索“星期天工程师”“季度专家”等人才柔性流动方式,吸引国内外生命健康、智能制造等领域的院士、专家以双向挂职、短期工作、项目合作、技术攻关、企业顾问等方式参与企业管理及创新。

    建立高新区人才发展平台。针对高新区生命健康、智能制造、新材料、节能环保、大数据应用等产业发展重点,通过“内联外引”,完善创业中心、留学人员创业园的服务,打造专业化众创空间,打造完备的人才发展承接平台。

    建立梯级人才分类评价制度。聚集和引进一批“千人计划”“万人计划”、高级经理人才、专业实用人才,形成支撑产业发展的梯级人才结构。建立合理地人才评价体系,形成国际前沿人才、全国领军人才、地方领军人才、创新型人才、技能型人才等人才评价标准。

    建立“陇原英才”数据库。将高新区现有人才信息收集整理,同时加快开展甘肃籍人才调研与梳理工作,建设“陇原英才”信息数据库。

    开展企业家、科学家“双尊双聚”行动。开展“育商”活动,完善“重商”制度,积极探索“以才引才”模式,通过介绍、举荐等方式,形成科技人才互推互荐的“链式效应”。

    完善科技成果利益分配机制。落实科研人员成果转化股权奖励税收优惠政策。鼓励企业以股权奖励、股权出售、股票期权等方式对科技创新人才予以股权和分红激励。加大对创新成果的激励力度,尤其对为高新区科技创新发展作出重大贡献的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予以重奖。给予企业院士工作站、重点(工程)实验室、企业技术中心等创建单位配套奖励。

    强化创新人才服务保障。积极创造有利条件,营造拴心留人的环境,用真挚的感情留人,用优厚的待遇留人,用发展的事业留人,努力营造鼓励人才干事业、支持人才干成事业、帮助人才干好事业的良好社会环境。

    积极主动 深化开放链接格局

    《方案》提出,牢牢树立开放发展意识,发挥省市区位优势、通道优势,积极主动对接东、中部创新资源、深入开展与“一带一路”沿线节点城市、地区与国家的合作,建立大范围、深层次、高水平的开放格局。

    推动产业对接与科技合作。继续推进与上海张江的深度合作,吸引北京、深圳等东部发达地区社会资本和金融机构参与兰州自创区开发建设。加快促成上海张江高新区在兰州自创区建设生物医药、新能源两个产业转移园区,拓展产学研合作空间。

    链接国内创新高地。加快引才、引智、引企工作,主动链接中关村、深圳、杭州等创新高地,精准靶向对接科技型企业、高校院所,重点链接产业协会、产业联盟、众创空间、技术转移机构等新型产业组织,积极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和产业转移。

    全方位开展“一带一路”合作。加强与西安、成都、乌鲁木齐等重要节点城市的产业联动,围绕生物医药、现代服务、军民融合等领域,进一步深化与其他城市的合作。

    开展国际科技合作。发挥兰州的区位、交通、资源、人才、市场等方面的优势,共建“中以兰州绿色产业园”、在清真食品检测方面开展国际合作;依托兰州大学等高校院所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干旱节水农业等领域搭建联合研究中心,推动国际科研合作;加快现代中药、化学制药等生物医药领域国际合作,打造西部地区产业园跨国合作示范。

    支持企业国际化发展。出台专项政策鼓励企业开展出口贸易、对外投资、在海外设立分支机构等;引导企业借助国际高端展会、国际商品交易会、国际电子商务等多种平台,提高国际市场影响力;向企业提供权威、及时、准确的国际信息服务。优化兰州自创区国际服务环境,引进一批具有国际视野的技术研发人才和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完善国际商住服务,规划建设高级人才公寓、高端商务、生活娱乐等国际化配套设施。

    融合发展 推进生态产业新城建设

    《方案》提出,牢牢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以推进绿色低碳产业发展为途径,以建设“国家产城融合示范区”为抓手,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统筹产业生产、宜居生活、生态空间,促进“三位一体”融合,加快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产业新城。

    推进园区的绿色低碳发展。充分利用现有林地、自然山体、河流等,建设彭家坪中央生态公园、生态农业区、绿色工业园区等项目,建设山城相融、绿水相间的花园产业城。

    积极推进智慧园区建设。推进“互联网+”战略,推广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应用与市政、社会治理等政府治理领域深度融合,优化提升政府服务能力。

    打造宜居宜业生态环境。加强园区城市精细化管理,提升公共服务配套水平,加快推进教育集团、大型医疗综合体建设,形成多层次、全覆盖、人性化的基本公共服务网络。

    构建生态安全空间格局。全面落实主体功能区规划,明确重点开发区域禁止和限制开发的产业。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城乡建设、土地用地、生态环境保护等“多规合一”,推动园区发展由外延扩张式向内涵提升式转变。

    结语 蓝图已经绘就,奋进正当其时。在“1+4+7”政策体系中,兰州高新区建设更赋浓墨重彩,秉承陇原大地拼搏与创新的基因,吸引众多投资者和创业者来这片沃土布谷播种、创业淘金。“心不老,则生命如青!永进取,则基业长盛!”未来,兰州高新区将在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道路上迈出坚实的步伐。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