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0月11日 星期四
打造科研人员的“百宝箱”
——航天科工三院三部科研生产体系迈向数字化
李 丹 本报记者 付毅飞

    壮阔东方潮 奋进新时代

    ——庆祝改革开放40年·行进

    每天早上8时,张勇会准时进入办公室,开始一天的工作。

    作为中国航天科工集团三院三部(以下简称“三部”)的一名工程师,张勇的工作很繁琐。过去,他每天要打许多电话,跟踪其他专业的设计流程,查询资料需要走好一段路去档案馆。不过,最近他的工作效率大为提高。

    近年来,三部采取多项行动进行数字化科研生产体系建设,促进装备研制生产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变。构建和全面应用基于流程和知识的协同研发平台正是其中一大举措。

    如今,画设计图、跟踪设计流程、查询专业资料……张勇可以足不出户在平台上一站完成。他和同事们将该平台称为“科研人员的‘百宝箱’”。

    网络矩阵打破部门局限

    协同研发平台建设的第一步,就是梳理三部各专业的协同研发流程和数据接口。由于各部门研发流程和数据格式缺少规范,专业设计研发流程和数据传输经常出现“堵点”,如何疏通这些“堵点”成为当务之急。

    项目建设至今,项目团队已构建29个专业的600多个协同研发流程模板和数据接口协议,实现了研发流程规范化、形象化。

    在该平台支撑下,三部每位科研人员都称为网络矩阵中的一员,不再拘泥于现实中的部门划分,而是基于不同业务形成一个个虚拟团队,数据、进度共享以及项目设计论证的迭代效率明显提升。

    记者从三部飞航导弹总体技术研究室了解到,在某项目论证中,科研人员仅用3个月完成了8轮总体、气动、动力一体化论证,效率较过去提高了30%以上。

    此外该平台还封装与共享了16个商业工具APP及120个专业应用APP。平台内链接了70余个共性资源及专业资源库,让科研人员便捷地查询和应用所有“知识资源”。

    盘活数据让科研更纯粹

    对于产品研发来说,设计固然重要,试验验证也不可或缺。“盘活”研究中产生的海量数据,提升试验数据管理,成为推进数字化科研生产体系建设的重头戏。

    为此,三部制定了一系列标准规范并采取多项措施,推进虚拟与实物试验的数据管理及协同全面应用,成功实现了试验数据自动采集、单向导入、在线远程判读以及数据共享。

    过去科研人员为了获取试验数据,在试验场一等就是大半天;想要获取同项目其他专业的资料,需要打若干电话跟各专业联系。现在他们不仅能通过办公网直接获取试验数据、提取其他专业的资料,还能进行在线分析。随着“陪试”和协调环节的减少,科研工作变得更为纯粹高效。

    目前该系统已应用于50多个项目中,积累了4000多项试验任务,6万多条飞行试验、地面试验、仿真等类型试验数据,其中大部分任务采用了在线远程判读的方式,从根本上提高了试验数据判读和入网效率。

    “从数字化技术状态管理、协同设计与制造、产品平台管理、知识共享等多个维度,三部对现有科研生产体系进行了数字化升级与变革,推动信息技术与科研生产的深度融合。”该部主任程进说。

    (科技日报北京10月10日电)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