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上图 吴有训 右上图 1945年4月28日,时任西南联合大学理学院院长的吴有训写给好友陈梦家的信。 下图 1974年4月25日,马普学会主席R·吕斯特教授与吴有训(中)探讨未来科技合作。 |
他们的科学精神
吴有训是我国物理学的奠基人之一,在X射线研究领域作出过重要贡献。说来也巧,他出生的1897年,恰好是电子被发现、物理学新时期来临的那一年。
1926年,在美国芝加哥大学获得博士学位的吴有训,毅然回国。老师康普顿却对这位得意门生一直念念不忘。1962年1月,杨振宁在赠给吴有训的书的扉页上题词中写道,“年前晤A.H.Compton教授,他问我师近况何如,并谓我师是他一生中最得意的学生”,生动地记录了吴有训在美国老师心目中的地位。
回国之后,吴有训先后在江西大学、清华大学、西南联大等多所大学任教。在科研和教学中,他十分注重“基础”二字。在他看来,“理学院的训练,力戒高调及空虚之弊。一方面对于课程不尚高深和数量,唯着重于基本的学程,力求切实与彻底。基本原理和事实的了解、问题的解决,为施教重要的部分。”他还说,“注意基本的课程,力求切实与彻底,这当然是一个原则。个人觉得这个原则,不但可以应用于理科的各学系,大学任何院系的训练均不能违反这个原则,否则该一院系必系未上轨道,尚须改进。”可见,在吴有训的词典中,“基础”既是指基本原理、基本概念,也是指基础学科。
实际上,重视基础的课程,是民国时期名校共同营造和守护的一种好风气。邹承鲁院士毕业于西南联大化学系,他说在西南联大,越是普通的课,越是高级的老师教。他的“普通物理”课老师就是吴有训。1946年,吴有训担任中央大学校长,却依然为物理系本科生讲授基础课,并且倡导其他老师也走上基础课讲台。他的学生钱伟长对此留下了深刻印象。多年后,钱伟长回忆说,吴有训上课从不照本宣科,“每堂讲一个基本概念,从历史的发展讲起,人们怎样从不全面的自然现象和生产经验中,得到一些原始的往往是不正确的概念,以后从积累的生产经验中发现有矛盾,又怎样从人们有控制的有意安排的实验中,来分辨这些矛盾概念的正确和错误,从而得出改进了的概念。在进一步的实验中,又发现了这种概念的不完备性和矛盾,再用人为的实验进一步验证和分辨其真伪。”另一位学生王淦昌则回忆,吴有训总是告诫学生,“学物理首先要概念清楚”,而他教普通物理驾轻就熟、欣然乐为,“总能引人入胜,把学生带入繁花似锦的物理园地”。
吴有训对基础课教学的重视,不仅是在课堂上,对于课程考试和评分等教学环节,他也同样是一丝不苟地对待。据程陶庵披露的史料,1947年,吴有训在中央大学开设的“普通物理学”课中,30名学生的平均分数为95分1名、80分以上2名、70分以上5名、60分以上9名、36分至58分的12名,不及格率超过三分之一。随后,8名不及格的学生参加补考,70分以上3人、60分以上4人、最差的只得了24分。而且,就在吴有训出席在墨西哥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会议的前夕,还为补报学生成绩,专门致函中央大学注册组。
新中国成立后,吴有训出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数理化学部主任,负责全国科技发展和基础理论的研究工作。1958年,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成立,吴有训是大学筹委会委员之一,还担任了第一学期的任课教授,为学生们讲授普通物理。当时的吴有训已年过花甲,但讲课深入浅出,嗓音洪亮,听课者挤满了课堂,一时传为美谈。
1968年9月,吴有训已是古稀之年,当时,中科院面临着所谓的“改革”和机构精简、人员下放,其结果很可能损害基础理论研究。当年9月14日,周恩来总理召集科委和中科院各单位负责人谈话。十二天后,吴有训和竺可桢联名给周恩来写了一封信,信稿很长,今天读来,其中虽然有当时历史情境中不得不用的“话术”,但依然可以读到,全信的中心思想是强调科学院必须重视基础学科建设。
我们应该感谢《竺可桢全集》的编者,收入这封信时,以注释的形式专门对吴有训改写过的段落作了说明,让我们在50年后得以清晰地看到吴有训对“基础”一以贯之的重视。信中这样写道,自然科学的基础学科是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和地学,而“物理学和化学尤为基础之基础”。“研究基础理论科学的人数不必多,但如毛主席所指示,仍应是中国科学院主要任务”。因此,“我们认为在不妨碍国防科研的重大任务的前提下,中国科学院应在物理、化学科学方面保留若干骨干干部和必须设备,庶几不致削弱研究理论基础的力量”。
1973年,仍在动乱中的中国,经历了一次短暂的调整和复苏。这一年的7月28日下午,吴有训约见当时的中科院副秘书长郁文谈话,又提到要重视基础理论研究,“搞基础研究,是为了探索未来”。我想,这可以视为吴有训一生重视“基础”之要义。
粉碎“四人帮”后,吴有训和国家的科学事业一样,迎来了新的春天。各项工作逐渐走上了正轨,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不过,科学发展是应依赖于现实经济建设的发展状况,还是从基础科学抓起的选择题,又摆在了人们面前,吴有训再一次支持了后者,并组织全国专家开始拟定自然科学基础学科发展规划。遗憾的是,1977年11月,吴有训与世长辞。40年后的今天,“未来”正以更快的速度向我们奔来,回味吴有训对“基础”的重视,应该更有现实意义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