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09月26日 星期三
周涛:把龙井种到苦寒塞北
路 霞 纪 宏 本报记者 张景阳
视觉中国

特有范儿

    国庆节后,塞北的冬天就要来了。但是在位于阴山南麓的内蒙古绿能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的光伏农业园区内,却是一片春夏的景象:一棚棚茶叶芳香四溢,工人们正在采摘新鲜的龙井、黄菊。

    把龙井这种独属江南的作物种到北纬40度以北的苦寒塞北,这在绝大多数人看来是不可能的。然而,呼和浩特科技特派员、内蒙古绿能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周涛,却将这种不可能变成了可能。

    有知识有技术的农民

    四十岁的年纪、短发、身材魁梧,一口本地方言,憨厚而干练,这是记者见到周涛时的第一印象。周涛本人一直以“农民”定位自己。他种过地,干过大棚,的确是一个农民。

    毕业于内蒙古农业大学设施农业和园艺专业的周涛被聘为呼和浩特市科技特派员后,除了种地,更多地是为当地农民提供技术服务,当地人说,他是个有知识有技术的农民。

    2015年,山东华盛绿能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在呼和浩特市新城区建设了集园区运营、创客孵化、产业链实体投资为一体的光伏农业园区综合体,将生态循环农业、创客与扶贫结合,发展起了特色蔬菜种植产业,周涛被聘为这个项目基地的负责人。

    从那时起,如何利用好这个来之不易的大项目,带动周边设施农业发展,最大限度为当地农民创收,就成为周涛在思考的问题。

    “冷凉果蔬是我们当地特色,一定要搞,但是除此之外,其他的东西就不能搞了吗?我不这么认为,因为设施农业会为种植作物的选择提供无限可能。”回忆起种茶的初衷,周涛这样说。

    “把产于南方的茶叶种植到塞北,一旦成功,当地将受益无穷,因为‘南茶北移’的经济效益实在是太可观了。”周涛说,“不尝试怎么会知道?有的时候,标新立异未必就是坏事。”

    将不可能变为可能

    在公司的车间里,周涛指着一锅被炒糊的龙井笑着对记者说:“这是我们炒的第一锅茶,炒糊了,但这对我们来说是有意义的,茶叶种植和制作在南北方有很大区别,我们的炒茶工艺就是从这一次次失败中总结提炼出来的。”

    谁都知道龙井是江浙的特产,所以谁也不会去琢磨“把江浙的作物放到塞北来种”这样“无聊”的问题。但是周涛不仅琢磨,而且真动了手。

    为了学习茶叶种植,周涛付出了巨大的精力和时间,走遍了大江南北。2016年,上报公司总部获批后,他开始了试种。

    “在大棚里种茶叶,温度和湿度掌握不好,一切都是空谈。”周涛说,“试种的结果是,茶树需要环境温度不低于4℃这个极限,通过棚温改造和固定,我们首先解决了这个问题。”

    龙井需要湿润多雨的环境,在干旱苦寒的呼和浩特,这个问题该如何解决?起初,周涛试图通过加大大棚地面湿度来达到目标,但是试种证明,叶尖的干燥和棚内短时间温度过高的问题仍然无法解决。“经过反复实验论证,最后我们通过适度遮光和空中喷雾的方法,在大棚里制造出江浙地区立体的温度湿度环境。”周涛告诉记者。

    经过近两年的摸索,从温度湿度的控制到炒茶制茶工艺总结,周涛带领着团队一步步走向成功,最终将“南茶北移”这一看似不可能的事变为了现实。如今,基地内龙井、皇菊、鸠坑三种主打茶长势旺盛、芳香四溢。

    让“南茶北移”泽惠更多人

    在办公室里,周涛说到今后的打算,向记者打开了话匣子:“客观来说,突破农民的传统生产观念,引导大家去搞创新,难度很大。作为科技特派员,首先自己要有成功的经验和实实在在的东西才行。”

    周涛的成功让当地农民思想开始发生转变,因为他不仅成功了,而且还为农民算了一笔账:龙井干茶,平均亩产200斤,每斤售价600元,棚收入超过十万元。

    “种茶还有一个种果蔬无可比拟的好处,茶树种下之后30年不用管,省去了每年春播施肥的麻烦,只要投入人力即可。从开始种植算起,3年之后就可以收茶,8年就能够达到200斤亩产。从某种程度上说,不仅效益高,而且还有点一劳永逸的意思在里面!”周涛强调说。

    目前,周涛公司的茶叶试种已经成功,他开始雇用当地农民进入茶棚打工,而这也是他将自己的种茶技术和思路推而广之的第一步:让农民边工作、边学习、边体会。

    周涛说:“通过这种方式,大家的思想观念已经开始发生了变化,所谓‘耳听为虚,眼见为实’,作为科技特派员,帮助农民增收我责无旁贷,大家的观念转变了,以后的事就好办了。”

    周涛告诉记者,下一步,公司基地里的数百个大棚将会逐步承包给有种植意愿的农民,而周边的农民有意自己种植,他也会不遗余力,将经验和技术加以传授,让“南茶北移”的效益泽惠更多人。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