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扶贫 科技先行
九月凉风起,随着占地2.3万亩的甜樱桃进入休整期,青藏高原东南缘的四川省阿坝州汶川县较三个月前的采摘季平静了许多。红彤彤的果子虽是“谢幕”了,但喜人的收入却使当地农民今秋的生活更加多姿。
“高原地区阳光充沛,昼夜温差大,紫外线强,十分有利于甜樱桃果实的外观、品质和风味的提升。”作为中国园艺学会樱桃分会常务理事、四川水果创新团队樱桃岗位专家,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园艺研究所研究员李洪雯博士10余年来,参与了四川多地甜樱桃优新品种、新技术示范推广与指导工作,让甜樱桃成藏区的“致富果”。
一口气“剪断”12万株樱桃树
阿坝州汶川县是李洪雯重点帮扶的少数民族贫困地区之一,尽管这里种植甜樱桃的时间较长,但过去品种老旧和栽培技术相对落后导致甜樱桃没能在当地发挥致富的最大作用。
“在技术培训和现场示范指导中我发现,当地农民往往舍不得按技术要求对老龄、高大的甜樱桃树进行矮化回缩修剪,使得果树生长肆意、枝梢紊乱,到后来部位外移,采摘困难,也不利于避雨防裂果。”李洪雯说。
根据多年工作经验,他提出汶川等地如果再不进行大树回缩,将导致甜樱桃树势衰弱、产量和品质都大幅度下降,严重影响当地甜樱桃产业的可持续发展。2017年起,在他的一再敦促下,通过汶川县政府积极配合,当年汶川地方财政投入经费近200万元用于12万株大树的夏季矮化修剪工作,为甜樱桃树的健康生长和持续结果奠定了良好基础。
随着老龄果树恢复了生机,李洪雯又开始琢磨优新品种结构的调整。过去,只开花不结果或者结果稀少,是樱桃产业发展的一项重大技术难题,特别在甜樱桃树花期有干热风的河谷地带,由于授粉坐果困难,这样的现象更为常见。对此,李洪雯引进抗逆性强、自花结实性强的早熟优新品种在河谷地区进行示范推广,并积极在中高山示范推广中晚熟的优新品种。通过河谷地区和中高山配套相应的早中晚熟品种,开展早结优质高效栽培管理技术,进一步实现了当地甜樱桃的早结丰产、优质高效、提质增效和节本增效。
向解决世界性难题发力
甜樱桃裂果是一个世界性难题,除本身的品种特性外,还与生产管理有密切关系,果实在转色期遇到雨水是裂果的最主要原因。在科技扶贫工作中,李洪雯借鉴团队研究的柑橘树冠覆膜留树保鲜栽培技术经验,在甜樱桃果实即将转色时进行树冠覆膜避雨与配套肥水管理。
“四川甜樱桃种植区域多数为山坡地,搭棚不便,所以我们创新了树冠覆膜这一轻简高效模式,极大降低了甜樱桃的裂果率。”他说,目前甜樱桃树冠覆膜法在汶川、康定、汉源、越西等地陆续得到推广,其中汉源县作为四川甜樱桃主产区,得益于此法,每年亩产增收3000元左右。在甜樱桃果蝇的绿色防控上,李洪雯还尝试用创新改良的糖醋液进行物理防控为主、结合地面化学防控的方法,有效地控制了果蝇危害,这种方法在汶川、九寨沟等地防控果蝇效果尤其显著。
同时,为进一步提升甜樱桃效益,李洪雯团队还在帮扶地区开展了一系列栽培管理新尝试——通过配置亲和性强的授粉树或是直接种植自花结实率高的树种以提高坐果率;通过肥水一体化和整形修剪技术增强果实品质;严格控制低度低残留的化学农药喷施时间节点,结合物理防控技术措施以提高产品质量安全。
多年来,得益于甜樱桃产业的快速发展,李洪雯指导及服务的多个甜樱桃产区已兴起农旅结合的全域旅游,特别是在甘孜、阿坝州的一些景区、景点和旅游沿线还建立了甜樱桃生产示范基地。“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最关键的部分,藏区耕地有限,只关注特色还不够,更应注重特色上的优势和效益。在农业科技的不断助力下,发展优势特色效益产业,将有力推动脱贫攻坚和促进乡村振兴。”李洪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