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双创社区”内的三联书店 |
昌发展打造的产业综合体——龙域中心 |
回+图书馆 |
“回+理想乡”青年公寓 |
据英国国家统计办公室样本调查统计,在上班路上所花时间越长,人们的幸福感越差,越觉得生活没有价值,越焦虑。通勤时间每增加1分钟,幸福感明显下降,焦虑感明显上升。
而生活在北上广这些大都市的人,习惯了早起从南穿到北,堵在环路,挤在地铁,等到了单位之后早已筋疲力尽。快节奏、远路途带来的疲惫正在慢慢侵蚀人们的工作热情,越来越多的上班族盼望能缩短上班的时间,甚至梦想能在家门口就把钱挣了。
如今,这个梦想,在北京市昌平区的“回+双创社区”实现了。
2016年6月1日,昌平区作为北京市唯一代表,正式被纳入第二批国家小微企业双创示范城市名单。时隔两年,昌平已建立起了腾讯众创空间、龙域中心、“回+”体娱加速器、TBD云集中心、奇点中心等一批产业空间载体,双创品牌遍地开花……
目前,回龙观、天通苑区域的双创载体已有近20个,运营面积达40万平方米,入驻企业1100余家,从业人员2万余人。昌平区计划到今年年底完成228万平方米双创载体建设;到2020年,将空间载体面积扩至400万平方米,其中包括“回+双创社区”75万平方米、重点功能区双创空间300万平方米、特色双创基地25万平方米。
“回+社区”,让创业者有了“家”
去年,刚开始找工作的小飞拿到的第一个offer让他纠结万分:公司的发展方向是与他相当契合的,然而公司却要在他入职后不久搬到回龙观。“回龙观太远了,对我来说跟去趟外地没区别。真的需要好好斟酌。”
“为什么要建设‘回+双创社区’?”北京昌平科技园发展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昌发展”)总经理王颖说,回龙观、天通苑是京北高学历人才的聚集地,其中50%以上均为20—40岁的年轻人,大多为工程师、程序员,他们在这居住,就业却不在这。
“他们是今后昌平创新创业最具优势、最具潜力的人才资源储备。”王颖表示,“随着时代的发展变迁,人才因素变得越来越重要,回过头来,我们发现原来这里蕴藏着这么宝贵的人才资源。”
与此同时,经过多年的城市发展,回龙观、天通苑这两大“睡城”周边已经逐步聚集起一批产业功能区,往南是著名的中关村软件园、上地、西二旗、西三旗等高科技企业集聚地,往北是中关村生命科学园、华北电力大学科技园、北京科技商务区以及沙河高教园区和各大创新基地。
基于此,为解决昌平区职住失衡的局面,最大程度发挥出地区的地理优势、人才优势,“回+双创社区”作为被中关村科技园区授予的全国首个双创社区,通过在创新创业人才最为密集的回龙观、天通苑导入和连接产业孵化资源,满足创新创业人群在家门口就近创业就业的需求,促进回龙观、天通苑大型居住社区的职住平衡,同时通过“注入全新产业功能来高效盘活区域农村劳动力安置用房并将收益反哺农民”的工作创新,推动新农村建设和新型城镇化。“昌发展作为昌平区政府全资设立的产业生态投资运营平台,在昌平园管委会指导下,负责“回+双创社区”整体策划、品牌营造及重点项目打造工作。‘回+双创社区’的‘+’的涵义是连接,通过‘回+双创社区’,将信息、人才、资源、资金、技术连接起来,同时也将创新创业和区域经济发展连接起来。同时也代表回家创业,把各种资源连接到创业者的家门口,人们不用再跑到别的地方创业,在家门口就可以实现创业就业。”王颖表示。
创建两年来,“回+双创社区”已经整合了20余家孵化器、新增了近30万平米的双创空间,以良好的生态环境、完善的服务模式,吸引了众多科技型初创企业,覆盖移动互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大数据、智能硬件、智能制造、医疗健康、能源科技、文化创意、立体视觉、虚拟现实和消费升级等众多行业领域。“通过有效整合区域内众多双创空间载体,搭建线上线下一体化的产业服务体系,‘回+双创社区’形成了浓厚的创新创业氛围。”王颖说。
做硬科技,“龙域”对标产业高地
专注于提供轻量级智能协作机器人及自动化解决方案的镁伽机器人,从2016年成立之初就选择在“回+双创社区”的空间内创业,随着企业的不断发展,创业团队的人数已经从最初的几个人扩展到了现在的40多人,办公空间的需求也在不断扩大。
“尽管积累了多项具备世界竞争力的核心技术并申请发明专利60余项,构建了初具规模的产品线体系,并完成了三轮融资,获得诸多资深行业投资人的高度认可,但是,我们依然愿意选择‘回+双创社区’。”镁伽机器人创始人兼CEO黄瑜清说,“入驻‘回+’以来,园区一直与企业保持密切沟通,通过园区公共科技服务平台和组织‘回+’能量午餐、‘回+’创业课堂、‘回+’创业论坛等系列活动,在团队建设、宣传、融资等方面给予了企业很大的帮助。”
出于扩大空间的需求,镁伽机器人从回龙观东大街的腾讯众创空间搬到了定位于硬科技产业创新高地的“回+双创社区”示范基地——龙域中心。在这里,已经聚集了一批涉及医疗健康、智慧农业、轨道交通等诸多智能硬件和AI领域的企业。
据龙域中心负责人介绍,硬科技有个显著的特点,即要有原创性、前沿性的技术驱动,又能通过技术真正解决某一类市场客户痛点问题,提供真正有价值的产品和服务。“今年,北京市大力倡导科技成果转化、硬科技驱动,基于这样一个大的行业背景,结合昌平自己的产业特色和智能制造、新能源、信息技术等产业基础,加上周边高校、科研院所等科研人才基础优势,我们把龙域中心定位于打造成硬科技产业创新高地。”相关负责人说。
作为“回+双创社区”示范项目,龙域中心分东、西两区,重点引进大数据、人工智能、智能硬件等硬科技创新企业入驻,总建筑面积约13.8万平米,提供智慧办公、创新商业、人才公寓、文化社交、民生服务五大功能,是昌平重点打造的“有深度、有态度、有温度”创业生活示范区项目。2017年6月,东区的智慧办公正式开业,截至2018年4月,整体出租率已超过90%,入驻企业超过100家,其中硬科技领域企业占60%,入驻期间累计融资金额已超过2亿元人民币,从业的硬科技领域人才超过2000人。
龙域中心入驻企业中已有中国高新企业20家、高聚工程2家。代表企业或者机构以昌平区本土扶持发展的高科技公司为主,但也不乏国内一流企业甚至世界500强公司,包括安创空间、蜂行天下、百度创新中心、优客工场、瑞斯福、纬创软件、乐驾科技、比特视界等。
孵化加速,双创产品迭代升级
2017年,《国务院关于强化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进一步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深入发展的意见》强调,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大举措,也是构建高精尖经济结构、促进产城融合发展、推动经济社会深度转型的必然选择。在近几年的“双创”热潮中,北京俨然已成为全国第一大创新创业城市。
创业浪潮中,人才是关键。日前,《北京市引进人才管理办法(试行)》的发布,鼓励投资人才落户,吸引了万千优质创业者、科技人才在这里扎根。未来必将有更多独角兽企业在北京这个创新的角逐场战斗。
与双创人才及企业聚合效应相伴而行的,是对双创配套服务的需求日益扩大。近年来,昌平区区委区政府以双创工作为全区重点,早在2015年5月就全资设立了一站式产业生态平台——昌发展公司,为企业提供集产业发展载体、产业促进服务和产业投融资于一体的一站式整体解决方案,实现空间、资金、服务三项产业发展要素的系统联动,全面激活创新能量,助力企业全周期成长。
为了帮助企业孵化加速,昌发展特意打造了智慧园区平台——昌智汇,以“线上+线下”模式构造产业服务一站式平台,集成国内外领先产业服务资源,推动企业与产业资源在线上完成快速高效对接,帮助企业快速获取产业资源,加速企业成长进程。
除了给企业提供有利的创业环境之外,昌平区还在公共科技服务上下了大工夫。“在昌平,政府和众多龙头企业集聚发力,帮助提升企业对接标杆客户的精准性。”王颖介绍说,比如在ABCI(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服务体系建设方面:与北京大数据研究院合作建设昌平人工智能公共研发与成果转化平台,促进昌平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兴行业的集聚与发展;与ARM下设安创加速器共建智能物联加速平台,平台孵化空间已建设并投入使用,面积总计3556平米,包括实验室、公共服务及办公空间等功能区,目前已有20余家企业入驻;引入百度创新中心共建人工智能加速平台,现已完成团队组建,着手物理空间建设工作及硬件设备采购;物联工场正在与工信部软促中心洽谈落地方案,促进昌平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兴行业的集聚与发展。联合中科院喀斯玛公司、中国矿大、猪八戒、三一重工等机构共同打造高科技成果转化基地和孵化平台,已与中国矿业大学科技园等高校和机构就促进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签约。
此外,昌平区在“回+双创社区”还重点构建了科技条件平台、重点产业支撑平台、知识产权运营服务平台三大公共服务平台,开展了扎实有效的工作。其中,致力于用互联网共享服务模式打造的科技资源共享平台“人人实验”、实现“一站式快报、快检、快放”的生物材料进出口平台“中关村生命科学联合创新服务平台”,大大提高了中小企业开展科研的效率。作为国家“十三五”规划建设知识强国重要部署的国家知识产权运营公共服务平台,引入中科院和北京电影学院资源打造集技术开发开放、教育培训、孵化加速、体验展示等功能于一体的立体视觉公共技术开发展示平台,以及涵盖了国家机器人检测中心、国家智能终端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和工业云、“互联网+”工程技术实验室、物联网和云计算公共技术服务在内的赛迪智能制造公共平台,通过整合开放专业科研成果、降低了中小企业在专业行业领域的创新门槛。
与此同时,昌平区通过不断优化创新创业空间布局,全面聚集创新创业资源要素,努力改善创新创业政策环境。“我们着眼于创新创业者在企业初创期、成长期等各阶段的资金需求,着力改善、提升双创社区投融资环境,充分运用市场化手段引导促进各种金融资源聚集。依托昌平双创金融集聚示范区政策,对新设立和新迁入双创社区核心区的各类科技金融机构在购房租房费用、人才奖励等方面给予优惠。对于符合条件的企业,在房租方面,可以享受到最高30%—50%的房租补贴,在知识产权方面,对核心专利技术的申请、应用和转化和保护分别有不同程度的奖励措施,最高补贴金额达20万元。在人才方面,对于符合条件的团队和个人最高可以获得50万元的奖励,并在人才落户、子女教育方面享有有力保障。”昌平区委常委、副区长苏贵光表示。
此外,昌平区组织成立了“双创”金融服务联盟,已经形成包括股权投资机构、银行、保险、券商、担保机构等在内的联盟单位近50家,旨在促进双创社区的投融资信息对接、推动科技金融产品创新、提高社区内项目融资的便利性。搭建了母基金体系,开展母基金投资、子基金投资、直投跟投等多元化投资,计划在3年内安排资金10亿元,实现合作基金规模超过100亿元,通过资本的撬动作用加速双创社区创新项目的跨越式发展。
人才集聚,昌平成创业者天堂
回龙观居民喜欢互相称呼为“观友”。苏贵光就曾表示,增加观友对昌平的归属感和自豪感,让他们觉得昌平是真正的家,为昌平建设出力,是我们的目标。
经过几年的努力,腾讯众创空间、龙域中心、“回+双创社区”、极客丛林众创空间等一起把“睡城”唤醒,越来越多的创业者把事业扎在了昌平。
王颖介绍,为解决昌平区职住失衡的局面,2017年9月,昌平区“回天有数”计划启动,引入亲子、机器人编程、全脑开发等创新型教育业态,打造符合潮流及居民需求的体娱地标综合体。近日,昌发展打造的“回+理想乡”高端青年人才公寓龙域中心二期项目正式开始招租。这一青年长租公寓品牌,是昌平区为解决科技人才创新创业过程中的职住失衡问题而推进的项目之一。目前,“回+理想乡”共有三个项目:昌发展·极客丛林、昌发展·龙域中心二期、昌发展·奇点中心,合计约1000间公寓住房,全部为拎包入住,同时还会提供“9+N”的管家服务。
为了给创业者提供生活保障,提升公共服务品质,增加对辖区居民的吸引力,增强年轻人对昌平的归属感,昌平区先后引进首都师范大学附属回龙观育新学校、北京师范大学昌平附属学校、清华大学附属小学昌平学校等名校,以及积水潭医院回龙观院区、清华长庚医院、北大国际医院等名医院,全区名校分校达到20所、三级以上医院达到10所。
为了提高创业的便利性,帮助企业快速成长,昌发展还打造了集合六大产业服务体系(包括智慧政申、技术创新、科技金融、国际交流、人才关爱)和一个智慧园区平台的“6+1”产业服务体系,实现一站式产业生态平台的发展愿景。其中,智慧政申服务帮助入驻企业开展政策申报,投融资服务致力于为入驻企业提供投融资对接、基金直投、信用体系建设服务,技术创新服务通过整合国内科研创新资源为企业提供公共研发、产学研用对接、技术交易及转化服务。
截至目前,昌平区工商分局双创社区登记注册分中心,已为社区内142家企业办理了工商注册登记事项;昌平区知识产权局知识产权服务中心和人力社保局人力社保服务中心也分别入驻,对入驻企业进行了调研,开展了多次专题培训和政策解答活动;昌平区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为企业提供了线上服务的渠道,实现了线上线下的无缝对接和协同服务。
同时,昌平区还组建了创新创业服务者协会,目前已召集成员单位30余家。另外,团区委支持公益组织创业的“益创空间”、团市委的“青年e站”、区图书馆分馆等平台,也已进驻社区。
“年轻创业者的居住地只和工作地点相距小于1公里,这已经不再是天方夜谭了。”在“回+双创社区”的负责人眼中,路程中节省出来的时间,能够有效植入至创业过程中,提高工作效率。
未来世界是创新的世界,宜居宜业的双创载体正在身体力行贯彻这一发展理念。2018年昌平区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按期完成全国小微企业双创基地城市示范创建任务,统筹双创载体建设和项目孵化,持续打造“回+双创社区”品牌。
随着双创载体的增加,昌平区的目光不再局限于国内。目前昌平区正在加快国际化步伐,以昌发展为运营主体,搭建了昌平全球互动产业生态平台——“Champion国际乐创汇”,在美国硅谷开设“昌平硅谷创新园”,希望通过平台建设、政策支持和国际化战略等方式促进昌平企业走出国门,把技术和产品推向全球。
如今,昌平区已如期建成全国小微企业创业创新基地城市示范样板。未来,昌平区将发挥大数据地图作为产业大脑的作用,获取人才、技术、项目等高端资源的第一手信息数据,招募国际化人才,共同建设国际化平台。到2020年,昌平区将培育一批科技小巨人、“独角兽”企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将达到70%左右,形成一批服务体系完备、创新能力显著、适合不同成长阶段、带动就业成效明显的双创空间,面积将超过400万平方米。
也许,“我要从昌平走向世界”这句《分手大师》里的经典呐喊并不是一句玩笑话。现如今,越来越多的创业者把昌平当成了他们梦开始的地方,也是实现梦想的地方。(本版图片由受访者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