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
——新时代新作为新篇章
本报记者 刘园园
越来越多的印刷企业正认识到,智能化能够提升作业效率、降低综合成本,是企业转型发展的新方向。
8日至9日,由国家新闻出版署主办的2018中国印刷业创新大会在京开幕。会上发布的《中国印刷业智能化发展报告(2018)》(以下简称《报告》),勾勒出中国印刷业智能化发展现状和未来蓝图。
智能化方向渐成共识
从发展现状来看,中国印刷业既充满机遇,又面临挑战。
机遇在于,《报告》显示我国印刷业的生产能力、覆盖范围、市场运行和产业规模已位居世界前列。2017年我国印刷业态势稳中缓升,印刷总产值为12057.7亿元,同比增长4.6%,一举扭转2012年以来增长速度下滑态势,新窗口期效应正在显现。
挑战在于,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印刷业仍然大而不强,产品量大而不精,在设备水平、管理能力、全员劳动生产率,特别是智能化建设方面,还有很大提升空间。
在这种背景下,通过智能化建设带动全行业转型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逐渐成为行业共识。
以国家印刷示范企业为例,过半数示范企业制定了智能工厂规划,83%的企业制定了自动化改造与优化相关规划,并有一部分企业已着手实施。
“这几年我们明显感觉到,企业对新技术的渴求期盼从没有像现在这样强烈,发展的危机感从未像当前这样迫切。”国家新闻出版署印刷发行司司长刘晓凯在大会演讲上说。
仍处于起步探索阶段
尽管已成共识,智能化在中国印刷业的推进依然任重道远。
为了解我国印刷业智能化建设情况,今年7月国家新闻出版署面向98家全国印刷复制示范企业开展问卷调查,共收回有效反馈71份。
调查显示,我国印刷复制示范企业对设备智能化均有一定程度关注,80%以上企业的设备具有连接互联网、状态监控和自检等功能。不过,这些企业的智能车间与工厂建设刚刚起步,智能物流及仓储发展较慢,信息系统集成度较低。一位业内人士告诉科技日报记者,国内印刷企业采用的信息系统大多只覆盖企业运营的个别环节,只有少数采用了一体化信息系统。
“当前,我国印刷业智能化发展整体上处于起步探索期,发展水平多化并存,区域布局离散不均,没有成熟的经验可供遵循。”刘晓凯说。
调查认为,缺乏成熟的智能化解决方案和专业技术人才,是制约印刷业智能化建设的两大难题。
从顶层设计加速推进
此次以“聚焦智能化”为主题的中国印刷业创新大会,处处彰显出推动印刷业智能化的努力。其亮点之一是,以问题为导向,对中国印刷业的智能化发展进行系统布局。
例如,针对推进路径模糊的问题,《报告》指出中国印刷业智能化推进路径,其中包括夯实扩大数字化基础、提升推广网络化应用、启动试点智能化制造。
《报告》还提出了中国印刷业智能化发展的重点任务,包括出台标准体系、加快标准制定,开展协同研发、弥补装备短板,打造数字车间、建设智能工厂等。
值得一提的是,为充分发挥标准在印刷行业智能化发展中的引领和支撑作用,此次大会公布《印刷智能制造标准体系表》征求意见稿,在继续修改完善后将于年底正式向行业公布。此外,印刷智能制造产业联盟(筹备)也在大会期间成立。
“我们希望通过这次大会,为行业智能化发展梳理现状、研究路径、树立信心。”刘晓凯说。(科技日报北京9月9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