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09月10日 星期一
同质化之下,众创空间该如何“打怪升级”
图片来源于网络

第二看台

实习记者 崔 爽

    自“众创空间”这一概念被提出后,经过3年多的发展,包括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等在内的各类孵化机构总计已达到1.1万余家,成为新兴产业、高新技术、资源、服务、资金的聚集之地。

    但与此同时,同质化竞争也愈发明显,这让很多众创空间不免开始思考下一步如何生存和发展。近日召开的“2018中国众创空间特色发展大会”上,众创空间行业人士共聚一堂,为双创“升级”新阶段众创空间如何继续“升级打怪”支招。

    既是服务者又是创业者

    “根据火炬中心的统计,全国的创业服务机构中70%以上都是企业性质的。这和30年前科技企业孵化器在中国发展主要由政府机构、以事业单位的形式呈现具有非常大的不同。如果按照标准分类,众创空间还都属于中小企业。从这个意义上讲,大家既是服务者,也是创业者,是‘创业者背后的创业者’。”科技部火炬中心主任张志宏表示。

    在“创头条”创始人陈志刚看来,众创空间改变了传统的创业模式。“年轻人创业会首选众创空间,这里不仅有良好的办公环境,还可以让初创企业快速融入社群,获得各种赋能,快速在全国开展业务。”陈志刚说。优客工场创始人毛大庆表示:“无论中美,我们都有一个共同的测算数据,共享办公对于企业的成本节约是非常明显的。从寻找办公室的中介费、装修费的投入、时间的投入等都对企业有重要帮助。”

    众创空间不仅是创新创业驱动器,还是各城市创新力的重要指标。根据创头条发布的北京、上海、浙江、江苏等多个省市的双创地图,众创空间活跃的省市,新兴产业发展也十分快速。众创空间走出了很多优秀项目,比如喜马拉雅、七牛云等,已经成为行业知名企业。而在国外,PayPal、Google等巨头公司最初也是从加速器走出的。

    大浪淘沙不可避免

    创头条联合创始人李茂达表示,运营是众创空间面临的首要挑战。“对于北上广深杭等双创氛围比较浓厚的城市来说,优质众创空间入住率比较高,甚至‘一座难求’。但从全国范围来看,二三线城市大量的众创空间入住率参差不齐。”李茂达表示。

    盈利模式挑战也逐渐浮现。据李茂达介绍,不少众创空间运营收入主要来自政府政策补贴、租金收入、服务增值收入以及股权投资。尽管大家都不想当“二房东”,但这依然是众创空间最大的收入来源。

    李茂达说:“做大增值服务营收比例,是普遍的共识。但对于许多众创空间来说,工商财税等服务缺乏想象力,专业服务需要专业团队。而他们面对的现实是,每个空间运营人员2到3人。如果不能规模化、连锁化运营,很难提供系统化的服务。”

    对此,首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院执行院长颜振军表示:“在结构上有特色的、能够很好满足创业者需求的、被创业者很大程度上依赖的孵化器和众创空间还太少。众创空间在结构上会发生很大的调整,可能未来一段时间会有一批机构退出市场。”

    利用技术服务创新

    众创空间和孵化机构的社会责任与商业化之间存在一定悖论。一方面众创空间在一定程度扮演了地方招商引资、培育税源等角色,具有公益性。另一方面,商业化则需要考虑投入和产出,这就造成“孵化者过的比被孵化者还穷的”局面。

    科技部火炬中心孵化器管理处孙启新博士认为,中国的创业孵化事业要走市场化、专业化、生态化、融合化和国际化的道路。颜振军也给众创空间从业者提出类似建议。在他看来,专业孵化和产业孵化一定会受到追捧,跨国孵化、智能孵化也有新的机会。“一百家也好,几千家也好,很多众创空间做的是类似的事。比如同样做新材料产业孵化的众创空间,可以考虑形成一个跨区域的孵化机构,几十个孵化器联合起来,形成区域的和全球的横向网络。”

    技术进步也给众创空间提供了新的可能性,这就是颜振军口中的“智能孵化”。“由于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创新创业资源的流动越来越不受地域限制。传统孵化器会针对企业了解需求,点对点、面对面服务。智能孵化可以利用新技术提供线上的、全球化的孵化服务。其中可以展开很多新的商业模式,会实现全球范围内的孵化器的共享。”颜振军介绍说。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