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观察家
中国民营商业航天中的“首枚”火箭,至今仍花落多家,又或许还未出发。
2018年4月5日,星际荣耀发射“双曲线一号S”,称其为中国首枚民营火箭,严谨些的业内人士更多地称呼它为“固体验证火箭”;
5月17日,零壹空间发射“重庆两江之星”同样自称首枚,后解释是中国首枚民营自研商用亚轨道火箭;
9月5日,星际荣耀二度发射“双曲线1Z”,称搭载3颗卫星,前期宣传时使用“中国首个全流程民营商业卫星”“民营卫星首次在酒泉发射中心发射”等说法。
当下国内民营航天企业界热衷“首”字。为了能在宣传时堂而皇之地使用“首”字,一些企业不断添加地域、领域等限定前缀,只为给人“破局者”“开拓者”的印象。
公众的理解中,“首枚”的称谓举足轻重,是对一个领域开创性的拓展。以众所周知的猎鹰九号为例,它是一枚运载火箭,可以完成一次搭载十颗卫星的发射任务,而上述的多个“首枚”均为探空火箭,一般称为无控制火箭。最新发射的搭载3颗卫星的“双曲线1Z”,在发射初期就拟定了卫星不入轨的发射目标。
搭载卫星给人运载火箭的错觉。中国科学院一位专家表示,如果是运载火箭,除非特定短寿命任务周期的发射任务,正常情况下,不入轨的卫星发射属于发射失败。
在行业起步的“婴儿期”,多留下几个可以名垂青史的“首次”,还能获得资本的青睐,这样的诱惑下,各类拗口的宣传名词出现——明明白白的“探空”说法不提,非要说是亚轨道飞行。
依靠“首”字吸引目光的招法会逐渐失效,创业企业与其把力量用在绞尽脑汁、塑造多个需要修饰前缀的“首”字上,不如回归本源。民营航天企业实质上是高新技术企业,无论火箭发射、控制还是卫星制造等都需要高门槛的核心技术,通过技术攻关和积累,做出让“国家队”也翘大拇哥的原始创新才是当务之急。
当然,原始创新需要技术积累、资金支持。从商业运作角度考虑,这类过当宣传也被认为是为了给商业航天的投资热情烧一把“火”,但也很有可能会因为宣传过当“唱歪了经”,造成产业的不均衡、急功近利的泡沫式发展。
一个新兴产业走什么样的路,“生态”很重要,务实还是浮夸,决定产业未来发展命运。民营商业航天需通过踏实稳健的科技创新赢得资本,让“首”字拥有响当当的含金量。
新闻链接
民营探空火箭“双曲线1Z”发射成功
科技日报酒泉9月5日电 (实习记者于紫月)5日,北京星际荣耀空间科技有限公司在中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了一枚代号为“双曲线1Z”的固体亚轨道探空火箭。
双曲线1Z火箭为一级固体亚轨道探空火箭,弹体长度9.5米,弹体直径1米;火箭最大飞行高度超过175千米,最大飞行速度1600米/秒,飞行时长超过450秒,火箭发射升空在预定高度一次完成整流罩分离、星箭分离等关键动作,完成了包括火箭组合导航、制导和控制等方案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