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看台
不到4小时,签约入驻3家中韩合资企业,2所韩国大学宣布设立产学研离岸孵化基地,11家韩国企业进行项目路演……近日,一场颇有成效的中韩双创企业交流活动,在成都高新区菁蓉国际广场举行。
不同于传统的经贸交流洽谈,这是一次由中韩创新创业园区牵头进行的双创活动。“我们拥有更贴近双方企业产学研需求的服务能力。”园区管理方之一的中韩未来革新加速器会长朴元书在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日前,随着《2018年成都市国别合作园区实施方案》的发布,已拥有中德、中法、中意、中韩、新川等多个国别合作园区的成都,正加速构建区域国际合作的生态圈。
互补发展 广泛接入全球资源
建立“以国别管理模式、国别建筑元素和国别特征标识为特征的国别生态系统”,是成都市国别合作园区的主要特点,其主要目标是“广泛接入全球资源,深度参与国际分工,着力构建全球知名的国际合作生态体系”。
目前成都已建立的国别合作园区均有明确产业及发展定位:中德、中法园区瞄准国际产能合作,推动与德、法及欧盟国家在装备、技术、资金、工程建设等领域的产能合作;中意园区着重创建国际文化创意高地,强化与川港设计创意园、中国—欧洲中心的联动合作,打造内陆文化创意产业开放高地;新川、中韩园区则看准国际创新创业活力,链接新加坡和韩国金融、科技、人才资源。
“通过立足不同的国家优势,实现错位发展、互补发展,能够有助于形成资源互通、信息共享、竞合有序的国际合作形态。”四川省区域科学学会副秘书长王波认为,在不靠海、不沿边的内陆城市,建设这种国别合作的“双创飞地”,有利于区域内打造立体全面开放格局,融入全球经济格局,“相对于传统的外贸招商模式,国别园区有助于技术、资金、管理、人才、创新等多方面国际资源的融合。”
“小快灵” 让跨国交流更高效
在引进人才、技术、资金等创新资源的同时,借鉴成熟的管理经验提升区域内的产业发展水平是成都国别园区的主要经验之一。
今年3月,总投资20亿元的五大新一代信息技术项目新川创新科技园集中开工。深圳中微半导体研发中心、天象互动数字娱乐总部基地等一批项目的落户,除了看中园区的产业聚集能力,更得益于园区的优势管理能力。
建立于2012年的新川科技园,是我国内陆省市与新加坡政府合作的首个大型合作项目。在管理层面,园区由成都高投与新加坡新川投资控股共同组建公司管理,各自发挥在科技园区规划建设、产业招商、运营管理的成功经验和优势,组建了招商服务、规划建设、项目融资等合作团队。
相比于传统的招商、外贸渠道,国别园区的另一大优势是搭建起了一条“小快灵”的国际双创合作通道,以灵活、高效地推动跨国双创交流与合作。
“园区对于促进两国双创资源的交流有着天然的优势。”朴元书说,在园区内孵化的“云译通”项目是中韩创新团队合作研发的,它基于云计算、大数据融合,能够实现高速文件翻译,未来通过园区搭建的平台,该产品能快速在韩国拓展,并进一步进军国际市场。
“上个月,我们还组织了韩国全罗南道25家企业及高校研究机构相关人员到访四川,韩国朝鲜大学、韩国松源大学在园区内与中韩未来革新加速器共同建立了海外离岸孵化基地,以促进这些高校的创新成果在当地展开合作。”朴元书说,充满活力的创新创业服务和支撑能力,正是国际合作园区的优势和特色。
一站式 提升国际化服务水平
“产业的发展和竞争的关键是人才的竞争,在国别合作园区发展过程中,合作国家在产业输入的过程中也将输入大量的科技人才、创新资源,这种引入与合作有助于本地创新能力的提升。”王波说,聚合优质要素资源、提升综合服务质效,是当前国别园区建设中最值得关注的。
去年,“外籍人士创新创业之家”在中韩园区所处的成都高新区菁蓉国际广场揭牌。“过去,外籍人士想要咨询、办理创业相关业务,可能需要跑公安局、经发局、投服局等多个部门,而如今外籍人士可以在这里享受到更加快捷、便利、专业的一站式服务。”成都高新区创新中心相关负责人说。
营造融合、开放、多元的创新创业国际化氛围,提升国际化服务水平,也将是未来成都国别园区建设的重点任务。按照此次发布的实施方案,未来成都将进一步提高政务服务水平、优化社会服务机制,制订实施园区内外商投资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加快推动政府监管方式由“事前审批”向“事中事后监管”转变;积极推动国外官方机构、企业、民间组织开设办事处或服务网点,推动涉外中介、技术服务等专业化服务机构聚集。同时,完善“人才绿卡制度”,优化外籍人士来华工作许可制度办理服务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