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爱国奋斗精神 建功立业新时代
2018年的一天,柴旭东的办公室里呈现出这样的情景:行李箱靠在桌旁,一碗泡面已经没有了热气。柴旭东紧盯电脑屏幕,仿佛忘记了手里还握了把叉子。直到最后一分钟,他才胡乱扒拉几口面条,起身出发去德国出差。
身为航天云网公司副总经理、北京航天智造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柴旭东对工作的拼,公司里人尽皆知。那次德国之行回来,他拖着箱子从机场直接回到办公室,带领团队通宵达旦奋战,马不停蹄地为一个重大项目的前期准备工作忙碌奔波。
带着这样的拼劲,柴旭东成为我国云制造产业的拓荒者。
“人人皆可制造”的公共服务平台
2009年,中国工程院院士李伯虎在国际上率先提出了“云制造”理念,核心是供给方把资源虚拟化后“拽”到“云池”,需求方再将其“拽”出来,获得从设计、定制生产到后期维保的全程服务。
作为云制造研究团队的核心成员,柴旭东深知网络化环境下,实现企业信息化与产业链协同的巨大潜力。他说,人们生活中需要什么可以在网上买,企业有想法但无法独立完成,也可以通过“云”,构建全链条协作配套圈,在线上就能将设想变为现实。“云制造”的目标就是形成“人人皆可制造”的公共服务平台。
要将数百万企业纳入“云”中,就要实现企业、设备和业务的互联,首先涉及对工厂车间和设备的网络化改造。柴旭东介绍,工业现场的网络和生活中常用的IT网络的需求不同。例如实时性,一些工业现场的网络时间精度需要达到毫秒级;各种工业协议多达数百种,对平台适应性提出了极高要求。此外,要提升接入云端设备的智能化互联、智能化运行,还要在计算分析处理、大数据与人工智能结合等方面攻克一系列关键技术。
同时,“云制造”提倡开放、共享,涉及传统理念及生产制造模式的变革。推行之初,十分不易。于是,他一边搞科研,一边带头跑起了市场。他带领团队奔赴各地,结合地方产业政策,积极开展平台落地及平台业务推广工作,经过努力,航天云网平台相继落地多个省市,“云”里的用户群逐渐壮大了起来。
抢占智能制造标准制高点
2015年6月,已吸引22000余家企业用户的航天云网正式上线。对于柴旭东来说,这是里程碑式的阶段性成果。高兴之余,他也有很大压力。“航天人做事向来很务实。”他说,“这件事现在才真正开始。”
此时,他和团队正在经历转型,以前是在科研体系下创新攻关,以实验室里的探索验证为主;以后则要从产业思路出发,面向商业化运行,服务于产业发展和企业应用。“这相当于面向真刀真枪的实战。”柴旭东说。角色的转变促使他开始从更多角度、更高层面进行思考。
2016年初,我国成立工业互联网产业联盟,担任技术标准组组长的柴旭东意识到,支撑数字化运行是工业互联网平台的核心,平台的标准作为大量企业接入平台的重要依据至关重要。他开始筹划智能制造国际标准的申报工作。
申报国际标准首先要经过国内标准委员会的审核推荐。柴旭东带领团队先后与行业内3个相关标委会联系,经过多次沟通研讨,在2016年12月得到了国内标委会、主管部门的认可。他们又通过一年半时间的努力,征服了智能制造/工业4.0国际标准化核心技术组织“IEC/TC65”,以接近93%的赞成率通过提案。至此,这套《智能制造服务平台制造资源/能力接入集成要求》标准,成为国际上首个面向智能制造服务平台的标准规范。
一边“酸爽”一边自豪
2018年6月,已经拥有了180多万用户的航天云网,确立了工业互联网空间+云制造支持系统的核心架构,发布了打造云制造产业集群生态的战略目标,基于平台的软件应用将成为制胜关键。
柴旭东认为,航天云网应该成为国产工业软件的“试验田”。以该平台为载体,可以构建更多工业应用软件,为国产软件的升级换代提供机遇。
奋斗多年的柴旭东,获得了国防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二等奖,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中国电子学会科学技术二等奖……代价显而易见——正值壮年的他,有着一张娃娃脸,头上却已生出许多白发。
团队成员对他又爱又“恨”。“他对自己近乎苛责,也把我们‘虐’得淋漓尽致。”同事说,“他总能强力激发我们的潜力,带着我们完成一个个‘不可能’的目标。”
就这样,柴旭东和他的团队一边承受着全负荷高强度工作的“酸爽”,一边享受着一个个成果带来的自豪。他们付出了数不尽的辛劳,只为托举传统制造业飞向云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