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看台
本报记者 王延斌
通 讯 员 王晓东 巩耀亮
46个科技项目同场竞技,5个评委现场打分,最终出现3个“冠军”?8月初发生在邹城“2018年山东省中小微企业创新竞技行动”现场的这一幕意味深长。
具有国际水准的“四氮唑乙酸水相合成新工艺”凭借高超技术和垄断性的市场表现拿下第一似乎实至名归;但“泰山学者”姜国胜的国家Ⅰ类新药也不遑多让,一度成为评委心目中“抗肿瘤”领域中的NO.1;而从华大基因走出来的创业者王凯博士“赢在了起跑线上”——新项目已获三轮融资,更以10亿估值获得当日的“资本最佳项目”。
“比赛有排名,但项目‘无弱兵’。”在山东大学技术转移中心项目主管刘灿刚评委看来,它们或技术先进,或商业模式领先,或产业化出色,这种特长足以让它们从各单项里胜出;更关键的是在大赛的平台上,每个参与者都“不虚此行”,得到了想要的东西。
打动评委的不仅是技术,更有团队和模式
“环保风暴”裹挟下的化工业进入“洗牌”时刻,关停者众,这让多数医药企业手持资金却买不到原料。
追根溯源,用传统方法制造1吨高纯度DM医药中间体要产生20吨有毒废水,这样的工艺不得不停。危机检验着企业的成色。“环保风暴越猛,我们的日子越好过。”山东溯源绿色化工技术转移公司当家人周倜的底气在于:凭借一项源头、过程、结尾全程无污染的新技术,这家年轻的企业上半年便拿到了5千万利润,而目前积压的订单显示,明年利润过亿“没问题”。
青岛科技大学山东化工研究院院长冯迎春团队是国内化工领域的知名“大咖”,溯源公司与之产研合作,企业委托研究院研发,研究院将企业作为中试基地,风险共担,利益均享,双方共赢。
从46个项目中脱颖而出,拿下第一名,评审专家用高分表达了对“高水平的科学家+懂市场的企业家”组合模式的认可,而这也成为参赛项目的主流模式。
“先人品,后作品”,这是很多投资人的理念,意指先看团队,再看项目。于是,姜国胜携项目闯入了评委视野。
近几年,肿瘤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居高不下,其治疗方式仍以放化疗为主,紫杉醇类药物占据抗肿瘤药的较大份额。早在担任山东省医科院基础医学所所长时期,姜国胜便对紫杉醇类药物有了研究,以至于后来他创办企业将成果落地,国家Ⅰ类新药“维瑞肽多西紫杉醇靶向抗癌药物”便应运而生。
国家Ⅰ类新药代表了我国药品注册分类中创新药的最高水平,而“独此一家”的药物修饰与药物耦合技术让其与市场现有产品区分开来。
46个项目中,抗肿瘤项目不少,但评委们唯独对此情有独钟,有评委道出缘由:市场有需求;技术够先进;46人团队清一色博士、工程师,“几乎全是高端技术人才”,成长性好。
姜国胜明白,成长性好是评委对其科技底蕴和未来前景的最高评价。
每个人都得到了想要的,都是创新赢家
如果说精准医疗是医学前沿的新科技,那么肿瘤精准医疗就处在“前沿的前沿”,从华大基因走出来的王凯是这个领域的老兵,“老兵有了新战场”向来是创业成功率极高的事情。
评委们看好王凯,是因为拥有27名博士,手握最新肿瘤精准检测技术的至本公司“拥有了赢的基因”。也正因如此,在天使轮,至本公司便获得了IDG资本、松禾资本及火山石资本的青睐。不过,“天生骄傲”的至本却不是冲着钱来的。
“现在肿瘤项目遍布市场,商业模式成为困扰我们的头号难题。”该公司项目经理徐丽丽告诉科技日报记者,“我们来到这里,只为向同行取经。”显然,她的目的达到了。主办方山东省科技厅“很贴心”,晋级赛前特意邀请专家培训企业,让往届冠军“现身说法”,你问我答的频繁互动中,徐丽丽心中有了答案。
比赛没有输家,也包括评委。财丰创投副总赵继勇是连续两届的竞技评委,对那些“夺眼球的项目”了如指掌。他从大赛上淘来4个项目,并准备好了数千万资金。
淘汰者就输了吗?即使没有入围前三强,优杰生物答辩人张新伟没有失落,“我们向专家、评委展示了自己的核心技术,也从同行身上学到了‘秘笈’,这就足够了。”作为邹城本地企业,张新伟的认识,也符合了邹城市科技局局长朱红卫的期待,“人们总说县域创新环境不好。我们举办这次会,就是让本地企业感受到优秀企业的创新努力,为本地企业加压力、补漏缺,使它们赶紧成长起来。”
“中小微企业竞技行动塑造了一个平台,政府、企业、投资人都得到了自己想要的东西,都成为赢家。”刘灿刚评委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