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看台
本报记者 陈 磊
“为什么计算机改变了几乎所有领域,却唯独对学校教育的影响小得令人吃惊?”苹果公司创始人生前提出的“乔布斯之问”让人很难回答。
在近日召开的主题为“互联网与未来教育”第S42次香山科学会议上,与会专家试图找到答案和突破的路径。如何主动应对即将发生的教育变革和转型升级,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和互联网等技术提供更好的教育服务,成为会议的主题。
学生现在学的东西也许若干年后都没用?世界教育创新组织(WISE)的调查表明:未来,成人所需的政府机构提供的标准化知识只有17%左右,而个性化的内容则高达83%。
“也就是说,进入社会后大部分知识都要靠自己建构。”会议执行主席、苏州大学新教育研究院教授朱永新援引此调查想说明,未来学校将会成为一个集群式的学习共同体,学习内容将根据学生的天赋、潜能和个性,走向定制化。
“从技术上,教育跟不上第四次工业革命快速变化的步伐,同时,技术革命也对教育的理念、思想和制度产生冲击。”会议执行主席、北京交通大学教授王元丰说,新工业革命也呼唤教育制度的革命。
朱永新描述了互联网时代的未来学习中心的构架:外在形式丰富,由一个个网络学习和实体学习中心构成学习社区;实现自主化,即学生自我控制;学习内容从补短教育到扬长教育;学习时间弹性化;混合学习和合作学习将成为主要学习方式,不用学习纯粹记忆的东西,人和机器一起学习,强调研究型学习;师资队伍将更加开放多元,实现“能者为师”;教育费用实现双轨,即政府学习券和个人付费相结合;考试评价将侧重描述、诊断和咨询,走向过程化;学习中心将是一个从摇篮到坟墓的终身教育机构,更加开放,并实现幸福的教育目标……
“如何认识教育主体、构建未来学习环境以及实施未来教学,是实现个性化学习面临的重大挑战。”会议执行主席、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校长杨宗凯认为,这亟须解决教育情境可计算、学习主体可理解与学习服务可定制这三大核心科学问题,实现教学差异化、学习个性化、管理精细化以及服务智能化。
“智能时代,大学教育的核心使命、社会角色和组织架构也有新的发展之道。”会议执行主席、中科院前沿科学与教育局副局长王颖指出,智能时代大学尤其要重视“育人”,以及“人”在育人中的重要性;要拓宽大学的社会角色;构建扁平化的管理模式,实现教学与科研双轮驱动大学的良性发展。
在勾勒互联网教育美好愿景时,专家也指出存在的问题。“目前,清华慕课大约有250门,而清华课程数量是6000余门,截至2017年底全球慕课约9400门,可见我们慕课的规模还是太小。”会议执行主席、清华大学副校长杨斌坦承,当前我国慕课存在某种程度的回撤,教学方法裹足不前,大多数还是老式、旧制的,角色扮演和社群为主的学习方式还较少,教育插上了技术的翅膀,但尚未展翅高飞。
与会专家认为,新技术革命形势下,面向未来的教育不是从简单地把课堂从线下搬到线上,不是技术的拼接应用,而是要建立互动社群,探求新的范式,实现快速迭代。
“我们也要保持清醒的头脑。教育无法重来,所以不能仅靠直觉和想当然,培养孩子不能盲目试验,在大规模推行互联网教育时,需要有理论支撑的更加可靠的教育。”清华大学附属中学校长王殿军说,我国互联网教育理论研究严重滞后。与传统课堂相比,在线虚拟课堂和学习能否帮助孩子形成健康完整的人格、塑造正确的价值观;虚拟课堂如何完成人的正常社交能力的培养和实现生活体验,这些都需要教育理论和实证研究的支撑。“那种有温度的心灵对心灵的触动,灵慧对灵慧的点亮,也许是有生命的人类教育永远不能忽略的东西。”王殿军认为,信息化、大数据、互联网和人工智能只应该更好地服务于教育的本质,而不是要取而代之。他建议,在设计面向未来的教育时,需要逐渐过渡和切换,更需要体系化的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