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市农科院高级农艺师、农业科技特派员安学君(右一)指导宁海桑洲镇农户种植红米受访者供图 |
典型派
本报记者 江 耘 通讯员 王虎羽
在浙江宁波奉化溪口镇锦溪村海拔530米的山冲里,一排排香榧树生长旺盛。在浓密的树荫下,藏有一种神秘的珍贵药材——黄精。40多岁的科技特派员刘夔,和几个农户正在进行一场大胆的实验:靠林下经济,种出“黄金”来。
香榧林里种黄精,是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老师、科技特派员刘夔的主意,正是这一好点子,帮助当地农户每亩山林增收3万余元。
近年来,随着科技特派员制度的不断深入推进,科特派为宁波无数农民带来了实惠和帮助。农民称他们为“智多星”。
7月初,宁波市科技局公布,2018—2020年,共选派1113名科技特派员,服务宁波10个区县(市)的农村企事业单位,助力推进乡村振兴。
法人+个人双重赋能广袤田野
此次宁波市的千余名科技特派员中,既包含个人科特派,也包括了62个法人科特派。
宁波市科技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与大家熟知的个人科特派相比,法人科特派在选派任务、对象等方面有所不同。
法人科特派是以涉农高校、科研院所、社会组织、企业、合作社等法人单位为派出组织,以团队形式开展协作创新、科技服务和成果转化。
例如,宁波大学水产养殖科技服务团队与宁波鑫亿鲜活水产有限公司合作申报国家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三疣梭子蟹抗溶藻弧菌品系扩繁及高产养殖技术中试”,以此为技术支撑,指导并协助该公司获得宁波市农业产业化基地项目140万元的资助,使该企业获得象山县农业龙头企业。
不过,个人科特派虽以“个人”派出,但近年来也强调“团队作战”。宁波市相关负责人举例说,宁波大学教授、水产养殖专家王春琳作为个人科技特派员,组建了“宁波大学海水蟹养殖科技特派团队”。这批个人特派员共组成了165个科技特派团队,结对服务该市10个区县(市)的农村企事业单位。
“宁波从科技人员创业的利益机制、科技特派员的组织人事保障,以及科技创业财政支持等多个方面出台一系列配套政策,不断壮大科技特派员队伍。”宁波市科技局相关负责人介绍道,宁波市科技局给予市派科技特派员每年每人不少于5000元经费补贴,法人科技特派员按实际选派服务人数计算补贴总额。
千名科特派带动万农户增收
奉化锦溪村的1500多亩香榧园,为宁波最大的园片种植香榧基地。一棵香榧苗种下去,要7至8年后才是盛果期,且香榧树的病虫害多,管理难度大,成活率低,因此农户种植的积极性不高。
宁波市科技局从2008年开始向锦溪村输送科技特派员,靠“智囊团”为农户找寻破解难题的办法,最终在黄精上找到答案。
2012年,在科技特派员帮助下,锦溪村对黄精种植进行了一项长达5年的种源引种试验。“通过试验发现,采用块茎分生的方式进行无性繁殖,两三年就可收获。”刘夔说道。
去年7月,黄精首次在300亩香榧林下扩繁,成活率超过95%。刘夔算了一笔账:按照黄精鲜果每公斤20元的市场价来算,待成熟时,每亩山林可以为农户增收3万余元。
无独有偶。宁波大学紫菜养殖加工科技服务团队采取优质的紫菜种苗为载体,并引进浙江省内外的优良品系,在南田岛、高塘乡2个典型的育苗大户开展了自由丝状体育苗,种苗示范基地面积达到480亩。通过适宜紫菜种质的引进来与走出去的方法,建立了紫菜种质交流机制,避免了本地菜种一直是“同一海区育苗、同一海区养殖、同一海区采苗”的现象,为紫菜产业的顺利发展奠定了良好的种苗基础。
通过科技特派员为农村和农民“授渔”的案例,在宁波不胜枚举。
“自2003年启动科技特派员工作试点以来,截至去年,宁波市累计选派了十二批次共1157名自然人科技特派员、三批次252个团队科技特派员,深入农村开展科技指导。”宁波市科技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之前的1157名特派员,有一部分是两次或多次参加选派,“15年来,我们累计选派科技特派员近3000人次”。
科技特派员在田野中也大放异彩,创办协办农业企业近200家,引进、推广农业农村适用新技术3000余项,直接带动逾万户农民增收,间接辐射农户2.3万户。
该负责人还介绍,宁波科技特派员制度正从欠发达乡镇向发达乡镇拓展,从主要服务种植业养殖业向服务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延伸,从主要围绕农业向推动美丽乡村建设拓展,真正打通科技支农“最后一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