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年多前,云南省德宏州自然生态保护服务队志愿者郑山河在芒市轩岗乡进行“野拍”时,意外邂逅一群菲氏叶猴,据他目测,至少有数百只。
这一消息很快引起了当地林业管理部门与研究机构的关注。历经三个月的调查观测,由中科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研究人员为主组成的调查队日前确认,这是目前国内单一区域内发现的最大菲氏叶猴种群,规模达到320只。
天地之间活跃着一群长尾精灵
菲氏叶猴又称为菲氏乌叶猴,为灵长目猴科叶猴属,主要栖息于热带雨林及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中,生性喜好树栖群居。它们善攀缘跳跃,在树木岩石间活动,有相对固定的活动路线,即使受惊逃窜时,也会次序井然。主要分布在我国西部(怒江以西)、缅甸中北部、印度东北部、孟加拉国。
身披银灰色毛的菲氏叶猴,眼、嘴周围的皮肤由于缺乏色素而显得苍白。它们一般体长55至71厘米,尾长60至80厘米,四肢细长。头顶的毛有时呈浅银灰色冠状,腹面淡灰色或浅白色,幼猴全身呈金黄色。眉额之间有较长的黑毛向前伸出,似黑色长眉。
过去,它被当作是灰叶猴的一个亚种,2012年后,动物学家们通过系统发育证据,将其上升为独立种。一直以来,学界很少有菲氏叶猴的研究和报道,它的名气也远不如滇金丝猴等。但名气小不代表地位低,菲氏叶猴也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在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红色名录中被列为濒危物种。
山野中的“乖孩子”组成大群体
此次发现的这个最大种群菲氏叶猴,生活在距离德宏州州府芒市直线距离仅十余公里的山中。
在高黎贡山下傈僳群众口中,菲氏叶猴被称为“猕末头”,意为“尾巴很长的猴子”,因不像其它经常惹事的短尾猴、猕猴等,因此拥有很好的口碑。在当地群众眼中,菲氏叶猴几乎没有破坏庄稼或者其他农作物的“不良记录”,因此能与周围的人们和谐相处。
据中科院昆明动物研究所博士生宁文鹤介绍,通过实地访问和观察,他们采集了一些菲氏叶猴的食物标本,目前统计下来有四五十种之多。不久前,大理大学的一个研究团队在高黎贡山对一群菲氏叶猴的研究中,也揭示了这些“乖孩子”的舌尖生活。一年中,菲氏叶猴在森林中取食约50种食物,其中叶类食物占41.5%,果实占22.2%,种子占18.7%。短刺栲是栖息地最丰富的树种,它的种子为菲氏叶猴提供了12.5%的食物来源。另据调查,菲氏叶猴取食的物种超过了栖息地中乔、灌木物种总数的40%。
蒋学龙研究员认为,野生动物种群在一个地区生存受到多种因素影响,芒市轩岗一带发现的菲氏叶猴种群生存力还有待于进一步深入研究。
栖息地保护是个永恒的课题
种种证据表明,丰富的食物来源和适宜的环境,仍是菲氏叶猴生存繁衍的重要条件,由于对栖息地植物多样性的依赖,单一纯林或许无法养活这些濒危野生动物,这也给这个种群的保护敲响了警钟。
此前,由于一些菲氏叶猴传统的栖息地,特别是热带、南亚热带原始森林面积的砍伐和缩小,造成菲氏叶猴数量下降。“现在,我们已基本摸清了芒市附近区域内菲氏叶猴种群数量情况,有五群320只,种群状况看起来良好,但也存在着人为干扰的情况。”蒋学龙不无担忧地说。虽然在调查中,他们记录到多只成年菲氏叶猴携带着金色幼猴,说明这个种群繁殖正常,但这个栖息地还不属于任何保护区,而且与当地村民的活动区高度重合,因此受到人类较多的干扰。当地群众还有种植人工杉木和其他经济作物的行为,无疑会对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带来挑战。
目前,为保护这一菲氏叶猴种群和栖息地,德宏州及芒市林业部门已成立了专业的巡护队,加大对社区人口的宣传。下一步,他们还将根据科研团队对区域环境承载能力的研究,进一步完善保护政策和区域规划,更好地保护这一珍稀物种。
(科技日报昆明7月16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