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07月10日 星期二
武汉东湖: 从创业“梦工场”驶向“世界光谷”
本报记者 刘志伟
“光谷量子号”有轨电车 视觉中国

    改革开放40年

    高新区第壹档案

    开栏的话 今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也是国家高新区成立30周年。作为我国改革开放先行先试的试验田,国家高新区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的高新技术产业化道路。

    今日起,本报推出“改革开放40年·高新区第壹档案”专栏,历数高新区先行先试的一次次创举,看而立之年的成长之路上,它们如何以改革精神破解时代命题,又怎样在挑战中积蓄拥抱未来的崭新力量。

    到2035年,基本建成“世界光谷”!不久前,《中国光谷2035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行动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在东湖高新区正式发布。

    “《纲要》是光谷创新型发展之路的‘源代码’。”东湖高新区科创局局长李世庭说。在这个描绘未来的路线图里,光谷的科技创新,将从过去的跟踪,转向跟跑、并跑、领跑“三跑并存”的阶段。

    30年前,中国第一个科技企业孵化器在东湖高新区诞生,如今,新发布的《纲要》又成为全国高新区、自主创新示范区首个发布的面向2035的创新驱动发展纲要。从概念到现实,从白纸到画卷,因光纤光缆产量世界第一而闻名的中国光谷,究竟书写了怎样的改革传奇?

    打开院墙

    将智力转化为真金白银

    探究光谷的历史,时间得回溯到1984年。

    那年,全国开始探讨科技体制改革,最终得出一个结论:应在我国大学、科研院所相对密集的地方来尝试科技成果转化。很快,在武汉东湖之滨,一块“东湖智力密集小区规划办公室”的牌子悄悄挂了起来。

    1988年6月,东湖新技术开发区正式成立。“十几个人,两台车,就这么干起来了。也没有园区,跟当时的中关村一样,只有电子一条街,游说周边几所高校、科研院所打开‘院墙’,兴办一批企业,卖一些电子产品,有了点钱后再在后来建的标准厂房里研发,规模生产。”东湖高新区管委会副主任夏亚民回忆道。

    为促进科技成果转化,1987年,这里还建起了一个企业孵化器——东湖新技术创业中心,中国第一个科技企业孵化器也由此发轫。

    “当时,东湖高新区有天然的创新驱动模式。因为身处内地,无法招引大企业,只能依靠42所高等院校,50多个国家、省部级科研院所,千方百计将‘智力’转化为真金白银。”夏亚民解释道。

    在这一背景下,一批科研院所背景的企业不断创造辉煌:脱胎于武汉邮电科学研究院的烽火科技集团,成了“会赚钱的实验室”;长飞光纤在武汉邮科院的支持下改变世界光纤光缆格局;校办企业华中数控在校外生根发芽,华工科技变成了大产业集团……30年间,上世纪80年代末的“电子一条街”也渐渐演变成了一座意欲媲美硅谷的科技新城。

    2012年,武汉发布“黄金十条”,在全国率先提出科技成果转化收益70%归研发团队,打破了国家对科技成果转化处置权的限制。5年之后,东湖高新区再推“新黄金十条”:教师可与高校共享职务成果所有权,将改革重点瞄准了更为敏感的“成果所有权”。

    “光谷的发展史就是一部改革史。”在东湖高新区科创局局长李世庭看来,最新发布的《纲要》总结了30年的经验,明确了继续坚持“双轮驱动”,科技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将相互协调、持续发力。

    深挖特色

    不毛之地崛起千亿产业

    上世纪90年代末,部分高新区出现了发展模式雷同、产业雷同的现象,武汉市一些政府领导、业界专家提出,东湖高新区一定要捏紧拳头,集中有限资源,打造一个特色产业,争取做到全国第一、世界知名。

    1998年,时年61岁的华中科技大学光电子专业教授黄德修,敏锐捕捉到光电子产业的发展趋势,郑重地向武汉市提交了《关于将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建成“中国光谷”的建议》。

    夏亚民回忆,因东湖高新区诞生了中国第一根光纤,拥有国家光电实验室,最终选定了光电子为特色产业。“2001年,东湖高新区被原国家计委、科技部批准为国家光电子产业基地,我们也学着企业给自己定了一个‘品牌’,即‘武汉·中国光谷’。”

    到2017年,光谷的光电子产业规模已达到4420亿元,光纤光缆生产规模全球第一,国内市场占有率66%,国际市场占有率超25%。

    除了光电子信息产业,这里还兴起了生物医药、高端装备制造、节能环保、现代服务业等规模超千亿元的产业。10年前,二妃山尚是一片不毛之地,如今,这里已成为世界生物产业巨头聚集的光谷生物城,1800多家生物医药企业构建起生命健康产业的“全周期”服务链。

    “光谷去年企业总收入1.2万亿元,过去5年保持年均两位数以上增幅,‘芯-屏-端-网’万亿元产业链成型,成为中部地区科技创新活力最强、经济增长最快的区域之一。”武汉东湖高新区管委会主任刘子清说。伴随着产业的勃兴,光谷也成为518平方公里的国家第二个自主创新示范区。

    创新引领

    哺育产业国际“领跑者”

    “飞秒激光是最亮的光、最快的刀、最准的尺,德国已经把飞秒激光列为工业4.0的核心支撑性技术。”7月6日,武汉光谷未来科技城里,曹祥东如是向科技日报记者讲述。

    2008年,曹祥东卖掉了自己在美国的公司,选择到武汉光谷落户,就是为了能在中国造出世界“最亮的光”。十年磨砺终亮剑,最近,他带领的武汉虹拓新技术公司成功研制出了全球尺寸最小的集成光纤飞秒激光器。

    今年4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光谷考察时,曾语重心长对企业负责人说,新发展理念,创新是第一位的。我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过去那种主要依靠资源要素投入推动经济增长的方式行不通了,必须依靠创新。

    的确,企业必须在核心技术上不断实现突破,掌握更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才能掌控产业发展主导权。30年间,作为中国三大智力密集区之一的光谷,不断提升创新引领功能,重大创新成果不断在这里涌现——

    2013年,中国首台万瓦连续光纤激光器在光谷问世,使中国成为全球第二个掌握这项关键技术的国家。2016年,我国首台全自主研发的2万瓦光纤激光器也正式进入装机阶段;今年6月30日,总投资9亿元的“国之重器”——精密重力测量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在华中科技大学开工建设,扛起了中国引力波探测的重任;曹祥东在飞秒激光器领域的突破,也为我国抢占高端精密制造、高精度激光雷达、超高速计算机、超大容量光存储、大容量单光子发生器等一系列战略性技术的制高点打下了基础……

    据统计,光谷每年新申报知识产权数量占湖北全省四分之一以上。仅2017年,光谷的专利申请量就达2.5万多件,平均每天近70件。过去的一年,光谷企业荣获国家级科学技术奖6项,并产出了全球首台金属/非金属一体化3D打印设备、全国领先的32层三维NAND存储芯片、高性能细径保偏光子晶体光纤等一系列科技成果。

    “曹祥东们正是光谷并跑和领跑的‘新势力’。”光谷创新发展研究院院长赵荣凯介绍,未来,光谷还要在引领世界的原始创新上下功夫,打造若干“国之重器”,培育一批科技产业领域的国际“领跑者”。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