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07月09日 星期一
广东:昔日去淘金,如今来创新
本报记者 龙跃梅
视觉中国

    改革开放40年

    区域力量

    开栏的话 40年前,改革开放的春雷在古老东方震响。40年来,中国大地上,风起云涌,澎湃激荡,有敢为人先的创新号角,有舍我其谁的改革担当,有始终如一的坚定意志,有甘为人梯的真挚情怀,这些镌刻在时间轴上的区域力量,汇聚成推动国家前进的历史洪流,让中国的改革开放根深叶茂、行稳致远。

    从今天起,本报推出“改革开放40年 区域力量”专栏,回望各地40年来的创新经验和鲜活做法,为新时代继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提供启示。首期聚焦改革开放的排兵头——广东,敬请关注。

    在深圳南山区蛇口工业区,“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的标语牌,曾如春雷般响彻中国大地。

    如今,标语牌传递的只争朝夕的精神,已经在广东大地落地生根,开花结果。位于广州市番禺区化龙镇的广汽乘用车生产线,仅仅57秒,一辆全新的车就能从现代智能生产线开下来。

    改革开放40年来,凭借着敢为人先的气魄和胆识,广东对外扩大开放,对内改革先行,以创新的思路破难题,以科技的手段促转型,树立起了许多响当当的“创新样本”,探索出了许多沉甸甸的“创新经验”。曾经的“东西南北中,发财到广东”已经悄然升级为“东西南北中,创新到广东”。

    时代之问

    独领风骚的珠三角将向何处

    1978年,广东人均GDP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经济增速慢于全国平均增幅;广东的国民收入和财政收入仅为江苏的75%和68%——这是改革开放初期的广东素描。

    然而,历史把广东拉到了前台。改革之风吹拂南粤大地,浪潮叠起。

    1978年落户东莞虎门镇的太平手袋厂,第一个试吃外资“螃蟹”。三年时间,该厂的生产面积就从200多平方米做到1万多平方米,把200多万元设备款全部偿还完毕。

    外资的注入、先进的管理模式、开放的思想观念,让广东各地以加工贸易为突破口,参与国际分工,搭上了外向型经济发展的“便车”和“快车”。

    在改革大潮中,广东发挥各自创造力,探索出不同风格的发展之路,创造出了“东莞模式”“顺德模式”“中山模式”“南海模式”“清远经验”等。

    广东的困境在发展中得以扭转。2007年,全省GDP和广东财政收入分别占全国12.5%和15.1%,人均GDP高于全国七成多。“东西南北中,发财到广东”响彻全国各地,“东莞塞车,全球缺货”更是现实写照。

    然而,在辉煌的表面背后,也有着不少隐忧。粗放的经济增长方式,低端廉价的产品,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生存空间不断受到挤压,一旦国际市场出现问题……

    说来就来。2008年,在改革开放30周年之际,一场金融危机席卷全球,广东自然受到了强烈冲击。

    “广东珠三角地区正在经历一场前所未有的转移之痛:上千家鞋厂倒闭,万余港企面临关闭潮,更多数量庞大的中小企业计划迁离这里。”当时的许多媒体引用了这段话。

    彼时,人们不禁在问:中国经济版图上曾独领风骚多年的珠三角,会就此一蹶不振,走向沉沦吗?

    “天下之患,最不可为者,名为治平无事,而其实有不测之忧。坐观其变而不为之所,则恐至于不可救。”

    人一生有很多的选择,虽然很艰难,但总是要有个决断。一个地方同样如此。

    站在十字路口,广东的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转型升级是历史的必然,守着“坛坛罐罐”将会错失良机。2008年以后,广东痛定思痛,提出了“创新驱动发展”“转型升级”,并出台了一系列产业转型升级的政策,拉开了转型升级的大幕,开启了广东创新驱动发展之路。

    现实之路

    科技促产业转型升级成必然

    个人的命运,总是与时代紧紧相连;时代的辉煌,总是与个人息息相关。

    在金融危机爆发的2008年,袁玉宇从美国回国创业,在广州开发区创办了迈普再生医学科技有限公司,主攻以生物3D打印技术为基础的再生医学技术平台。

    当时国内90%以上的医疗器械产品仍依赖进口,给病人带来巨大的经济负担。袁玉宇当时就想,如果能把带回来的先进技术国产化,将为病人节约大量的医疗费用支出。

    正是凭着这样的初心,该公司研发的再生型植入类医疗器械产品“睿膜”,成为中国首个成功实现产业化的生物3D打印产品,目前已经成功打入欧洲、美洲高端市场。

    袁玉宇的成功得益于广东这片创新创业沃土。广东的创新实力不断从量变到质变,最后站在了浪尖,2017年广东省区域创新综合能力排名首次跃居全国第一。

    这里有一组“硬邦邦”“干巴巴”,却又“沉甸甸”“金闪闪”的数字。

    2017年,研发(R&D)投入总量2350亿元、占GDP比重提高到2.65%,有效发明专利量、PCT国际专利申请量及专利综合实力连续多年居全国首位。

    这一年,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净增1.3万多家、存量达3.3万家,保持全国第一。先进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达53.2%。

    还是这一年,全年来粤工作的境外人才达38万人次,居全国首位。全省科技企业孵化器达781家,众创空间达735家,均位列全国第一。

    同时,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也造就了广东企业家强烈的创新意识、快速的反应能力。在创新的舞台上,涌现了华为、中兴、腾讯、比亚迪、华大基因、大疆创新等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科技龙头企业。

    拳头收回来,打出去才更有力量;蹲下去,是为了跳得更高。

    脱胎换骨是一个痛苦的过程,自我革命需要巨大的勇气。如今,经过凤凰涅槃,广东焕发出新的生机,产业结构不断优化,高新技术产业、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以及战略性新兴产业等挺起了发展的“脊梁”。

    未来之策

    创新引领发展仍是不二选择

    广东因改革开放而兴。进入新时代,“四个走在全国前列”,立起了广东的新航标。

    如果说,广东改革开放四十周年,是从“要素驱动”不断向“创新驱动”的过程,那么在未来的征途,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依然是广东在新一轮发展中的不二选择。

    如今,广东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已经形成了磅礴之势。

    这种磅礴之势,有来自国家战略的“圈点”。

    粤港澳大湾区规划蓄势待发,大湾区的建设重点是“打造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并且要在“科技创新能力和生态环境质量”这两方面取得重大突破。

    5月,科技部批复支持广东创建珠三角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4月,科技部、国家发展改革委批复,支持广东省佛山市、东莞市开展创新型城市建设;2月,国务院发布公告,同意广东湛江、茂名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升级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广东省国家高新区达14家。

    这种磅礴之势,也来自广东自身的“擘画”。

    6月8日至9日,在中共广东省委十二届四次全会提出的九大任务中,“以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为重点,加快建设科技创新强省”被列为第一。

    5月,由广东省财政出资71亿元设立的广东省创新创业基金正式运营,基金总体规模将达350亿元。

    而在去年12月,广东省正式启动建设首批4家广东省实验室,这是为培育创建国家实验室、打造国家实验室“预备队”做的准备……

    博观约取,厚积薄发。

    40年是一种发展,承载着岁月的痕迹,让广东有了新的风采;

    40年是一种蝶变,饱含着艰辛的探索,让广东有了新的起点;

    40年是一种磨炼,镌刻着光阴的色彩,让广东有了新的追求;

    40年是一种希望,凝聚着创新的合力,让广东有了新的力量。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