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07月05日 星期四
远方的“贵客”请你留下来
太原植物园为濒危植物引种驯化
本报记者 王海滨
无喙兰

第二看台

    盛夏时节,山西太原太山脚下,太原市晋源区太山植物园里,300余种引进新优品种植物组成一个植物大“家庭”。其中,有40多种植物是从远方请来的“贵客”,都是濒危珍稀物种,难得一见。

    40余种濒危植物扎根太原

    “全球气候变化,是濒危植物面临绝种的重要因素。此外,人为破坏则加速了濒危植物绝种的速度。”作为青年植物学研究学者、太山植物园濒危植物引种驯化基地研发部负责人的任保青博士,组织起一支团队,在太山植物园濒危植物引种驯化基地发起的引种计划,犹如一艘“诺亚方舟”,为迁地至此的濒危植物在新的土地上扎根生长提供了机会。

    这些濒危植物中,最有名的莫过于红豆杉,基地里共生长着5株红豆杉,其中4株公树、1株母树。这是在地球上生长了250万年的树种,从山区迁移至此,对太原的土壤气候逐渐适应,生长状况良好,四季常青的叶片显露出浓浓的绿色。文冠果、翅果油、胡桃楸、丽豆、流苏、红丁香、竹叶椒、异叶榕……铭牌上的名字让人陌生。翅果油树是与恐龙同时代的树种,曾在吕梁山脉的乡宁以及中条山的翼城成片生长,为中国特有的六大古生物植物之一。丽豆,国家二级保护植物,零星生长在内蒙古丰镇、临汾吕梁山区、太原西山。“这些植物大多生长在人迹罕至的大山深处,它们的名字只出现在学者的研究报告里,外界很少了解。”任保青说。

    将它们从栖息地迁到太原,对其生存也是一种考验。专家们在移植活株的同时,采集了其DNA样本,对于雌雄异株的需同时移植雌雄树。

    “防暑降温”有招数

    “天热了,这里的植物也需要‘避暑’,不然会‘生病’,甚至可能死亡。”任保青博士说,根据植物的特性,它们防暑降温的办法也不一样。他指着基地大门前一棵近10米高的雪松说:“这虽然不是濒危植物,但属于边缘物种,也要特殊照顾。瞧,那根与树同高的长管子就是喷淋装置,打开阀门后,可以自上而下喷水,就像给雪松淋浴,能达到迅速降温的作用。”

    “植物最适宜生长的温度是20℃—25℃,太冷或太热都不利于生长。”任保青说,“现在外面30℃,这里只有23℃。”在这间凉爽宽敞的温室内,“住”着不少喜阴植物,金莲花、迎红杜鹃、臭冷杉,它们原先生长在高海拔地区,引入到低海拔城市后,需要特别注意,不能让它们“中暑”。

    紧靠湿帘,地上摆放着一排小花盆,里面种着一种长相奇特的植物,看上去酷似狼尾巴。“它叫狼尾蕨,和大多数蕨类植物一样,喜阴怕热。”另外一个小花盆里的植物叶色碧绿晶莹,小巧玲珑,“它叫婴儿泪,别名玲珑冷水花,喜阴喜水,放在太阳下肯定活不了。”说起这个温室,还有个调温“法宝”,就是顶层的遮阳网。遮阳网内外两层,冬季保温,夏季降温,给植物撑起了“保护伞”。

    野外采集后人工培育

    无喙兰,原产地山西中南部太岳山,分布范围极小,是兰科中最原始的类型之一,也是我国特有的单种属植物,对研究兰科植物系统发育、古植物区系等均有重要意义。该物种已处于濒临灭绝境地。上世纪40年代,其曾在山西省发现,数年来,国内兰科专家纷至沓来,都无功而返。

    为了找寻无喙兰,任保青一头扎进了太行山孟信垴自然保护区。2013年9月,震惊国内外植物界的发现,他赶上了,他在太行山野外科考时发现了3棵小草一般瘦弱的无喙兰。目前,这株珍贵的兰花保存在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的国家标本馆里,下一步将进行分子研究。

    2016年,基地科研人员加大对野生植物的考察力度,深入霍山、五台山等地采集野生植物移栽到基地,栽植了细叶鸢尾、北柴胡等20余种野外采集的植物,进行栽培科学实验,为物种的进一步扩繁做准备。科研人员表示,采集野生植物后,进行人工研究培育,待这些植物结出果实,再培育出新的植物后代,才算引种驯化真正成功。下一步,基地将加大人工扩繁力度,培育到一定数量后,让植物回归自然,实现基地进行物种扩繁的最终目标。

    (本版图片来源于网络)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