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07月05日 星期四
生态扶贫有了“中国方案”
一株菌草植遍世界一百多个国家
柯怀鸿 本报记者 谢开飞

第二看台

    “借助福建农林大学发明的‘菌草技术’,我们结合不同国家、地区的实际需要,为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扶贫开发与生态建设积极贡献‘中国方案’。”福建省政协副主席刘献祥说。

    日前,第十六届国际菌草产业发展研讨会暨院士专家论坛上,共有来自32个国家的专家为菌草齐聚福建福州。从闽西老苏区长汀到南太平洋岛国巴布亚新几内亚,这项由中国人发明并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原创技术,被列为中国—联合国和平与发展基金项目,成功解决了“菌林矛盾”这一世界难题,植遍世界105个国家,带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人民脱贫致富。

    攻克难题 构建菌草创新链

    福建长汀县河田镇罗地村曾是中国南方红壤区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福建农林大学国家菌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首席科学家林占熺1983年第一次来到罗地村时,“以草代木”栽培食用菌致富一方的愿望就在他心头涌动。于是,他带领团队开始了菌草技术的研发,开展种植菌草治理水土流失、崩岗的试验与示范,短时间内,罗地村水土流失山地及崩岗得到了有效控制。

    有了长汀的实践,林占熺团队便对全国各地生态修复进行探索,在我国四大沙尘暴发源地之一的内蒙古阿拉善黄河沿岸流动沙丘上,采用速生高产一年生与耐寒多年生的菌草品种复合种植形成“菌草复合草篱”,种植百天左右就把风沙固住;菌草主栽品种“绿洲1号”在黄河流域抗寒越冬培育获得成功,解决了高寒地区种植菌草的难题,填补了黄河流域种植多年生菌草的空白。

    流动沙丘防沙固沙、盐碱地土壤改良、“地球的癌症”砒砂岩治理……这些被科技界公认的世界性难题,近年来一一被林占熺团队攻破,创造了让不毛之地变成绿洲的奇迹。他们积极打造菌草技术研究创新链,进一步探索不同地域、不同自然条件下利用菌草进行生态治理和扶贫开发的多种模式。

    典型带动 成果生绿又生金

    2013年,延安市首次引进菌草技术,并作为全市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进行试验示范推广,通过典型示范带动,延安市以培养壮大延安新天然、润农、广育等龙头企业作为推进发展菌草产业的突破口,实施项目带动战略,推动产业链延伸发展,拓宽产业扶贫模式,促进菌草实现产、供、销一体化发展。

    从2014年到2017年,延安市菌草产业呈现出勃勃生机,从一开始的“以草代木”栽培食药用菌,现已向菌草生态治理、菌草菌物饲料、菌草菌物肥料、生物质能源与材料开发等产业链延伸,形成“菌草种植—生态治理—综合循环利用”产业发展模式。

    福建农林大学还利用菌草技术,推广长汀水土流失治理经验,为贫困地区乡村振兴奠定坚实的产业基础;带动贵州20余个县、1万个贫困农户参与菌草种植,年增收20%以上……在青海、四川、河南、山东、福建等31个省的菌草技术扶贫已经落实到千家万户,有效推动了贫困地区的生态建设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以草为媒 植物大使助全球减贫

    菌草生态扶贫经验还走向世界,成了拓展中国和平外交的“植物大使”,为全球减贫事业贡献了“中国方案”。

    从卢旺达国立大学毕业的德玛斯,跟随中国专家从事菌草生产,成立了专业菌袋生产企业,年收入十几万元人民币;农户莱昂尼达斯参加菌草技术培训后,成立了“得意”公司开展菌草蘑菇生产……卢旺达农业部长卡丽巴塔表示:“在所有外国援助卢旺达的农业项目中,中国援助的农业技术示范中心项目对卢农业现代化、消除贫困、扩大就业方面贡献最大。”

    170多期培训班,105个国家,7000多名学员,这是截至今年6月,菌草技术交出的一份最新的援外成绩单。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