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源于网络 |
内蒙古铀矿大基地 将成我国核工业最重要“粮仓”
正在建设的内蒙古铀矿大基地将成为我国核工业最重要的“粮仓”。
2000年以前,鄂尔多斯盆地和二连盆地两个砂岩型铀矿资源潜力前景并不明朗。发生转变的背后,离不开“内蒙古中西部中生代产铀盆地的理论技术创新与重大找矿突破”项目。记者近日从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获悉,该项目通过专家验收。
近二十年来,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二〇八大队联合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等高校持续开展产学研科技攻关。
5名中国工程院院士在成果评价会上一致认为,内蒙古中西部沉积盆地铀成矿作用研究成果十分突出,突破了国际上“次造山带控矿”“典型层间氧化渗入成矿”“古河道型”等传统铀成矿理论的束缚,取得了砂岩型铀矿理论创新和重大找矿突破,在鄂尔多斯盆地、二连盆地和巴音戈壁盆地发现和落实了2个超大型、4个特大型、3个大型和2个中型铀矿床,其中大营、努和廷两个超大型矿床的发现结束了我国无世界级铀矿床的历史。目前内蒙古中西部已形成3个万吨到10万吨级铀资源基地,对提高我国铀资源保障程度有重大意义。
专家们认为,该成果也是产学研合作、科技创新与找矿勘查紧密结合的成功典范,科技创新成果的推广应用助推了找矿重大突破,重塑了我国铀资源勘查与开发的新格局,具有显著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单广宁 记者陈瑜)
新疆甘蓝型油菜 新品种产油率达47%
近日,记者从新疆农科院经济作物研究所获悉,该所科研人员成功培育出甘蓝型油菜新品种“新油22号”并进行示范推广,其产油率达47%至48%,较目前新疆的主栽品种“新油17号”亩增产15%。
目前,该品种在区内外推广示范种植面积达2000亩。此甘蓝型油菜新品种,丰产性稳定,生长期为110天,亩产可达220公斤至230公斤。
高产、优质、含油率高、抗逆性强一直是新疆油菜种植户需要的品种特性。目前新疆油菜的种植品种有10多个,品种混杂、主栽品种含油率不高、品质较差等问题普遍存在。因此,培育出高产和高含油量、综合性状优良的强优势杂交油菜新品种迫在眉睫。
为解决这一问题,2013年1月,新疆农科院经济作物研究所研究员陈跃华带领其团队成员,申报并执行了自治区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项目“新疆甘蓝型油菜分子标记辅助杂交种培育技术应用”。
研究团队首先将该所过去长期积累的油菜种质材料,以及从国内外引进油菜亲本进行田间种植并观察,并借助分子标记技术对其进行实验室分析、研究其优良基因,筛选出上百种综合性状好的油菜育种材料,相互组配杂交,进一步选育性状较好的油菜品种,提高其杂种优势。
科研人员在新疆农科院安宁渠试验场、塔城市、拜城县油料试验站和昭苏县种子站进行大田对比试验,最终成功选育出了“新油22号”,并通过了自治区农作物品种审定。 (郎花 记者朱彤)
现场签署110万元协议 青岛农业大学创造转让历史
近日,青岛农业大学机电工程学院院长尚书旗教授主持的马铃薯联合收获关键技术与装备研发、机电工程学院副院长王东伟主持的秧果兼收型花生联合收获技术与装备研发、官洪民教授主持的马铃薯智能播种联合作业关键技术与装备研发、江景涛教授主持的多垄多行播种联合作业关键技术与装备机具研发等4个山东省农机装备研发创新计划项目,通过鉴定验收。
山东源泉机械有限公司董事长王学文与尚书旗现场签署“秧果兼收型花生联合收获技术成果转化意向协议”,该技术以110万元价格成功转让,创造了我国单项农机技术一经鉴定即成功转让的历史。青岛农业大学研发的世界首台花生秧果兼收型联合收获机填补了花生秧果兼收技术的空白。国家花生产业体系岗位科学家王东伟介绍,该技术成果集花生挖掘、夹持、输送、秧蔓—果根分离、秧蔓装袋(打捆)功能于一体,实现花生秧蔓的综合利用价值。青岛农业大学花生机械研究已取得172项专利、2项国际发明,研发出39种适宜国内不同产区的新型装备。
尚书旗主持的项目,可一次性完成马铃薯挖掘、薯土分离和升运装车,可实现低损快速薯土分离、定位高度自动控制的果实汇集,构建了牵引式多功能组合收获模式下的机械化马铃薯技术体系。官洪民主持的项目,提出了马铃薯播种过程中智能检测加速补种方法,研制的马铃薯智能播种联合作业装备,实现了无需人工干预的马铃薯精确种植。江景涛主持的项目,提出了宽幅花生覆膜联合作业播种作业方法,研发的信息提取与反馈技术,提高了播种效率,降低了漏播率。其中宽幅地面自动仿形、液压水平推动式平行四边形折叠等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通讯员周维维 杨宗玲 记者王建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