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堃元(左二)在茶园与农户交流受访者供图 |
特有范儿
先去浙江天台、缙云,再去四川广元……当记者6月初联系白堃元老先生时,他的行程早已安排满满。虽已78岁高龄,但白堃元一点都闲不住,田野是他最向往的地方,茶香是他最想闻的味道,农民是他最愿意交心的朋友。
作为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以下简称中茶所)的茶叶专家,白堃元一辈子与茶叶打交道,是浙江最年长的科技特派员。几十年来,通过技术帮扶,白堃元为多地带去了茶叶产业,帮助无数农民脱贫致富。
让茶叶卖出“天价”
2005年,白堃元65岁。本应颐养天年的他,却选择当一名科技特派员。在外界不解的目光中,他背上行李踏上了去丽水缙云县的汽车。
从此,白堃元便开始了杭州到缙云,实验室到茶园的忙碌日子。
白堃元最开始定点帮扶的是缙云县胡源乡,当时协助白堃元工作的胡源乡副乡长刘耀军至今都对这位老人敬佩不已。“他每天最早上班,天天往山上爬,很快就把乡里的情况摸熟了。”刘耀军说。
“茶农盼的是扶持,缺的是技术,要的是品牌。”通过一轮全面走访后,白堃元选定了胡村作为胡源乡的试点。
从项目选址、土壤调查、立项申报、品种引进、茶苗种植到科学管理,胡村试点每一个环节白堃元都亲历亲为。在他的推动下,胡村90%的茶园品种进行了改良。
这给当地带来的最大好处就是,茶叶品质提升,价格较老茶种提升三成,一些优质茶能卖上千元一斤,这在之前是无法想象的天价。
为了让更多的茶农受益,白堃元以胡村为圆心,这些年来逐步将他的技术和模式推广到缙云整个县的茶叶产业。
助力黄茶成高档茶
在白堃元的带领下,如今缙云县不仅茶叶产业做的风生水起,其黄茶更是成为特色茶叶,闻名海内外。
说起黄茶的发现,中间还有一段小故事。最早发现黄茶的人是茶农徐可新,当时他和家人在丽水仙都风景区春游时,十分偶然地发现一株黄茶,就剪了一个芽带回家插了起来,不过当时的他并不了解黄茶的价值。
在之后参加白堃元举办的一次茶叶技能培训课上,徐可新告诉了白堃元,他发现了黄茶。职业的敏感让白堃元随后便赶往徐可新的茶园去了解。
在确认是新茶品种后,白堃元随即指导徐可新扩大种苗的繁育规模,一方面借助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的科研力量,建立了一亩品系对比试验田,进行科学论证,启动新品种的培育工作。
到2011年春,缙云黄茶的稳定性得到了初步证实,徐可新的种苗基地也扩大到了10多亩,缙云黄茶的品质得到了国内专家的认可。
如今,缙云黄茶叶底绿黄、汤色鹅黄、香气突出。白堃元介绍,缙云黄茶这几年发展还是比较快的,从几亩的小规模试验田开始,如今已有七千多亩黄茶,而全国也就两万亩不到。
“黄茶是高档茶,也是缙云茶叶的特色。”白堃元表示,如今一斤高档缙云黄茶批发价就超过2000元,当地很多农民因此发家致富。
“酱油汤”也能变身精品茶
白堃元虽说65岁才当科特派,但在帮扶农民脱贫致富方面,却是个“老司机”——21年帮扶四川广元发展茶叶产业。
1997年,浙江组织一批机构对口帮扶四川广元等地。白堃元代表中茶所在这次考察中第一次来到了广元。
“广元在2000多年前名为‘葭萌’,意思是‘茶叶生长的地方’。当时,我们到了后,喝的却都是白开水。”白堃元回忆道。他后来了解到,当地茶泡出来颜色如同酱油汤,还有一股浓浓的菜油味。
“葭萌之地岂会无好茶?”带着这样的疑惑,白堃元又跑到了农村去深入调研,原来当地农民不懂种茶,更不懂制茶。“他们用炒菜的锅来炒茶,炒出来的茶像浙江的梅干菜一样黑乎乎的。”
此后,白堃元又开始了调研,广元是否适合种茶?结论令他很惊喜,当地的气候和优质土壤非常适宜发展高端有机茶。
白堃元决定通过技术来为广元发展茶叶产业。之后,他每年至少要在广元呆上3个月时间,引进“龙井43”“龙井长叶”“中黄一号”等新品种,为茶园选址,推广科学种茶技术……
这一忙就是忙到了退休年纪。2000年,到了退休年龄的白堃元主动向单位递交继续对口帮扶广元的申请书。就这样,白堃元一直坚持着。
前几年中茶所领导考虑到他年事已高,决定不再返聘,不过老爷子“倔得很”,仍舍不下广元的茶山。
如今,广元茶叶的变化可谓是翻天覆地。光看茶园面积,在示范效应的带动下,每年呈几何式增长。
茶叶种得再多,品质再好,关键还要卖得出去,卖出好价钱。在白堃元的带领下,当地重点打造出了“米仓山茶”“七佛贡茶”“广元纯黄茶”三大区域公用品牌。
“我很愿意和农民打交道,农民很朴实,到现在还是这样。”白堃元对于能够通过科技特派员身份,用技术帮助到农民朋友们感到很光荣。“科技特派员的作用,我认为就一条,帮助农民脱贫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