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06月01日 星期五
将孩子们引入科技殿堂
——诺奖获得者丹·舍特曼教授倡导开设科学幼儿园
上图 大厅中布置的创新展厅,展示着孩子们和家长共同制作的科技小装置,以及一些创新产品的介绍。
左图 孩子在大厅中让小机器人沿黑线前行。本报记者 毛黎摄

    今日视点

    本报驻以色列记者 毛 黎

    以色列理工学院丹·舍特曼教授是2011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多年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的他非常重视青年人科学发明思维和技术创新能力的培养。在他的积极倡导下,为引导孩子们从小对科技产生兴趣,海法市Kiryat Haim区于3年前创建了Mada-Kat科学幼儿园。国际儿童节前夕,科技日报记者在舍特曼的安排下,走访了科学幼儿园。

    培养科技人才从孩子抓起

    谈到为何热心引导孩子从小接触和熟悉科技知识时,舍特曼介绍说,自己30多年前在大学开设了“技术企业家精神”课,内容是如何建立初创公司,课程十分成功。至今,以色列上万名工程师和科技人员上过他的这门课,其中约25%的人成立了初创公司。

    然而,现在青年人不愿选择难学的理工科课程。为说服年轻人投身美妙的科技事业,舍特曼认为早期科技教育是关键。他在5年前开始呼吁加强儿童科技知识教育,获得海法市市长和市政府的支持,并创建了首个科学幼儿园。他表示,希望科学幼儿园的经验能够在全国推广,同时建议以色列小学将科学知识作为主要教学课程,与幼儿园的科学教育对接。

    科技教育与其他科目并举

    科学幼儿园负责人爱媞·艾珀鲍姆女士说,目前共有3个班,每班27名学生,学时为1年,学生毕业后开始读小学。科学幼儿园在按照国家教学大纲内容培养孩子的基础上,增加了两节科技知识课堂,它们分别是科学和机器人课。国家教学大纲的教学内容包括数学、语言、绘画,选修内容包括戏剧表演等。

    为便于科技课堂教学,每班学生分为3个组,因此全幼儿园共有9个科技小组,它们分别以著名科学家命名,如牛顿小组、舍特曼小组、贝尔小组、爱因斯坦小组。每个组每周均有1堂科学课和1堂机器人活动课。科学课在实验室进行,机器人课开设在大厅内。

    专业人员负责科技教育课

    为办好科技知识课堂,科学幼儿园专门聘任裴蕊琦·叶尔莉女士为全日制科技教师,她所学的专业是幼儿科学教育。此外,幼儿园还聘请海法大学博士生奥莉特·戈尔德伯格女士作为科学幼教老师的指导老师。她们每周见面1次,探讨教学问题,并根据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安排和调整教学内容。

    戈尔德伯格说,她在海法大学攻读脑科学和数学博士学位,同时还负责几所幼儿园科技教学的指导和咨询。她从专业的角度解释说,孩子们在幼儿园接触和感受的科技知识,将帮助他们建立起创新意识,让他们终生获益。

    依据课程设置建造幼儿园

    幼儿园分室内和室外两部分。室内主要有3个教室、1个大厅、1个科学实验室和1个避弹室(平时作为体操房);室外有3个小园,分别为沙子园、游乐园和主要由回收物品构建的再生园。再生园中横卧着一条巨蟒,内部主体材料为旧轮胎,供孩子们玩耍和休息用;沙子园有专门设备让孩子们制作小沙块,并按照自己的想象组成不同的建筑;游乐园的设施让孩子们在玩耍中锻炼体能和灵活性等。

    戈尔德伯格本人参与了科学幼儿园早期设计和建造,以及现在的教学。她说,由于要引入科技知识教学,幼儿园在设计时综合了多方面专家的意见,提出了全新的建筑设计方案。独立的科学教室是与其他幼儿园的主要区别之一。

    多种形式激发科技兴趣

    在科学幼儿园,记者有幸与舍特曼共同观摩了叶尔莉老师两堂课的教学方式和内容。

    在机器人课堂上,孩子们在她的指导下,改变机器人运行模式,让它沿黑线行走、循声转向、跟随绿色物体前进、遇见红色物体停止或后退。孩子们通过按钮选择小机器人的运动模式,了解不同模式下其运动特性,激发他们对机器人的兴趣。

    在科学课堂上,叶尔莉老师先让孩子们翻看儿童科学杂志,重点是杂志中的图片。遇到不认识的图片或想知道图片的内容时,她便用孩子们能理解的语句逐一进行讲解。随后,他让孩子穿上防水“白大褂”,指导他们如何将橡皮泥、小物筐等进行改造后,让它们能像船那样浮在水面上,感受浮力原理。

    中国正走在创新型国家的道路上,如何培养创新型人才至关重要。舍特曼表示,他希望在不久的将来,能够将科学幼儿园的模式引进到中国,激发中国孩子对科技的兴趣,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长大后投身科技事业,造福民众。

    (科技日报特拉维夫5月30日电)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