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06月01日 星期五
院士呼吁让儿童节成为无网游日
——社科院对青少年打游戏进行专题报告
本报记者 张盖伦

    六一儿童节前夕,17位院士呼吁让儿童节成为“无网游日”。他们在题为《愿你们在阳光下健康成长》的公开信中写道,希望各大网络平台在儿童节能主动屏蔽网游内容和游戏链接。

    网游真的成为青少年中的“洪水猛兽”了吗?

    5月31日,共青团中央维护青少年权益部、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和腾讯联合发布了《中国青少年互联网使用及网络安全情况调研报告》(以下简称《报告》)。这是国内第一次专门针对青少年网络安全的全国社会性调查。调查显示,青少年打游戏热度并没有想象中高。

    《报告》的主要调研对象为初高中生。《报告》指出,当代青少年网民的触网年龄愈发提前,约有超过六成的青少年触网年龄在6—10岁,且八成以上都具备较强的网络使用能力。而且,青少年上网地点集中在家庭。

    那么,青少年上网都在干什么?

    《报告》指出,约半数青少年每天上网时长控制在两小时内。而且,“这届”青少年很爱学习,“做作业/解题”是他们上网时最为关注的话题。在“搜索资料和信息”“写作业和查单词”这些行为上,青少年们都表现出了较高的使用频率。

    娱乐活动的内容也已经悄然发生了变化。《报告》显示,“短视频”迅速崛起,和音乐一起成为青少年的“心头好”。有29.04%的青少年“几乎总是”上网听音乐,20.49%的青少年“几乎总是”上网看短视频,但选择“几乎总是”上网玩游戏的,只占受访青少年中的14.4%,只有三成青少年每天至少玩一次游戏。此外,还有近三成青少年表示从来不上网玩游戏。有意思的是,前段时间发展得如火如荼的直播,在青少年这里遭到“嫌弃”——五成以上受访者说自己从不看直播。

    这确实和大家的想象有出入。

    中国社科院社会学研究所研究员田丰告诉科技日报记者,媒体对“青少年玩游戏”的关注度很高,但从他们调研的情况来看,在玩游戏方面,学校和家长都有控制,不像渲染的那样,好像已经“一发不可收拾”。

    不过,如果孩子玩游戏时间过长,也确实对家庭产生困扰。匡敦校是中国传媒大学政法学院副教授,也是一名曾经的游戏重度玩家的父亲。儿子上初中时,对游戏近乎沉迷。他采取极端措施与儿子对抗,收效甚微。后来匡敦校终于想到了办法——利用偶像的影响力。儿子当年喜欢周杰伦,因而爱上了打篮球。于是,匡敦校每天抽出时间带孩子出去打篮球,与游戏争抢孩子的注意力。

    在儿子玩得最入迷的那段时间,匡敦校也会在心里抱怨网游平台:为什么要让未成年人玩游戏?

    田丰说,游戏运营商确实需要承担保护青少年的责任,但并非关闭游戏平台就万事大吉。孩子有需求,只堵住供给侧并不能解决问题。田丰建议,家长们可以像匡敦校一样,为孩子提供“替代性”活动,让网络游戏成为孩子众多娱乐选择中的一项。

    “部分家长一些相对简单的管理方式和教育模式应当做出调整和转变,主动投入到孩子的学习和生活过程中去,与孩子共同面对和解决网络带来的问题,这对于青少年的网络素养和安全意识的提升,都有积极的推动作用。”田丰也提醒,孩子上网的主要场所在家庭,家长的做法和孩子行为关系密切,应做好榜样。

    《报告》发布会现场,腾讯研究院副秘书长、安全管理部高级总监毛晟斌坦言,他们也在打造更为适合青少年的“功能性游戏”,让游戏教会孩子知识,发挥正向作用。

    (科技日报北京5月31日电)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