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苏,一年生草本植物,具有特异的芳香,叶、梗、果均可入药,嫩叶可生食、做汤。在日本、韩国及东南亚国家,紫苏叶是不可或缺的食材。 |
包迎春(左一)指导工作人员进行紫苏叶包装 路霞摄 |
近日,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赛罕区的设施农业大棚里,一种当地少见的植物到了采摘期,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和客商前来观赏、洽谈。
“紫苏这种植物能在我们这里火起来,真让人想不到。以前我们当地就没有这种东西,现在我们在这里打工,每天采摘十公斤紫苏叶子,一个月就能收入3000多元,这多亏了内蒙古科技特派员包迎春。”赛罕区农民焦明明告诉科技日报记者。
海归科特派,开创新产业
紫苏在我国有着悠久的种植史,但由于地理和历史原因,紫苏在内蒙古却十分罕见,更没有被当做产业发展起来。
2015年,从日本回到家乡的包迎春与丈夫包万柱共同创立了内蒙古万春鑫专业种殖合作社,从而拉开了呼和浩特紫苏产业发展的帷幕。仅仅三年,紫苏产业就在呼和浩特发展壮大,这与夫妻二人多年的海外工作经历密不可分。
十年前,包迎春在日本供职的单位是当地的农业生产销售部门,其先进的管理制度和农业生产技术给她触动很大。“那里的农业很发达,大到生产销售,小到细枝末节,科技无处不在,特别是在紫苏的种植上,我学到了很多东西。”包迎春说。
我国提出创新驱动战略以后的那几年,国内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让他们最终下定决心回国发展,从事紫苏的种植销售。包万柱说:“内蒙古没有这个植物,但是目前这种作物在国际上需求量很大,对我们当地来说又是一种全新的亦菜亦药的作物,市场前景很不错。”
在家乡成立合作社后,包迎春凭借着在国外对紫苏的了解和回国后的刻苦钻研,很快在种植技术上有了建树,并被聘为呼和浩特科技特派员。
“我们根据内蒙古环境污染小、温差大的实际,因地制宜创新了轮作方法,采用了每25棚轮作种植的方式,即每个大棚一年种植4个多月后,土地修养一季后再继续种植,事实证明,这样的方法既保证了土壤的养分,种出的紫苏品质也达到了很高的标准。”包迎春介绍说。
土办法新用法,破解生产瓶颈问题
近几年来,呼和浩特市的设施农业在科技特派员制度、现代农牧业产业化制度的推动下有了长足发展。包迎春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将合作社基地选址在赛罕区七圪台村。“当地的地理条件、政策环境更有利于这个产业的发展。有了基础的保障之后,将一个新兴产业盘活做大,种植技术最为关键。”包迎春告诉科技日报记者。
包迎春选定的是最受市场青睐的白紫苏品种,为了在种植技术上一步到位,她专门从日本聘请紫苏种植专家组成团队来呼和浩特进行现场指导。但是在紫苏产业较为发达的日本,这种作物是一年两茬,可采摘6个月,而七圪台村当地的土壤呈盐碱性,营养跟不上,实现5个月的采摘期都十分困难。
面对新兴产业面临的阻梗,包迎春会同日本专家进行了大量研究,通过使用喷灌改良土质的同时,改变茬口时间,缩短种植周期。“由于紫苏的适应性强,在我们的技术推动下,白紫苏生长不到一个月后就可以采摘,最大限度地降低了种植成本,也解了我们的燃眉之急。”包迎春说。
紫苏长势好不好,除了地理条件之外,还有一个关键技术就是控花。包迎春介绍:“紫苏在长出三到四片真叶时,就开始花芽分化,一旦光线控制不好,紫苏生长一个月后就开花,也就失去了它的商品性。”
追求高产量和高质量,就需要抑制花芽分化。为此,包迎春研究团队创新种植方法,在大棚里安装了日光灯,根据季节的不同需求,在夜间进行人为补光,延长光照至16小时以上,就能很好地抑制花芽分化,增加叶数和产量,从而延长采收时间。这种土办法的新用法,彻底解决了紫苏生长的瓶颈问题。
准确定位市场,提高产品附加值
“一种新的现代农业产业的发展,在解决了技术问题后,市场就会成为关键,根据自身条件和产品特性,将市场定位在哪一个层次,将直接关系到产业成败。”包万柱带记者参观包装车间时说。
根据产品自身的品质和对紫苏在国外市场的了解,包万柱认为,将合作社的紫苏成品对准海外市场,将对产业发展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依靠自己在日本工作期间积累的人脉和市场信息,夫妻二人很快在销售方面与日本签订了订单农业合同,每周发送鲜叶200万张,最低不得少于50万张。
“在5月中旬后到11月份前这段时间,气温适宜紫苏快速生长,以我们基地目前的种植规模,每周最多只能发送2批100万张鲜叶,每次500公斤左右,每月出口五吨,产值在25—28万元人民币,远不能满足定单的需求。”包万柱告诉记者。
记者了解到,万春鑫合作社目前有54个大棚,海外市场仍供不应求。对此,呼和浩特市科技局协调赛罕区政府快速进行土地流转整合,计划在今年成倍扩大合作社种植规模,并制定了“公司+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积极吸引当地农民入社参与种植。
此外,合作社还在基地陆续建设了完善的紫苏出口加工产业链。采访时记者在合作社加工车间内看到,人工采摘的紫苏叶在这里经过清洗、精选、包装等多道工序处理后,按照不同品级进行精细化捆扎分类,等待着售出国门,目前车间日加工紫苏叶300多公斤。车间工人王俊清特别向记者强调:“由于海外市场对产品质量的要求很高,我们的成品紫苏叶包装都是在无菌环境下进行的。”
谈到今后的发展,包迎春告诉记者:“紫苏除了做茶之外,还可以做酒、做饲料,为了延伸紫苏种植的产业链,提高其产品附加值,我们现在正在寻找相关的合作企业。今年,公司准备将紫苏茶的生产企业引入到基地,这样就可以进一步扩大紫苏种植规模,发展更多的村民加入到这一特色产业中来。”
今年,万春鑫专业种植合作社正式成为内蒙古自治区首家拥有自主紫苏种植基地、并获批进出口资质的特种蔬菜种植加工企业,包迎春团队开创了紫苏产业在内蒙古落地发展的先河。
目前,合作社种植基地的二期和三期项目正在紧锣密鼓的建设中,规划建成后,将带动设施农业种植面积约500亩,带动周边农户近1200户,直接安排农业就业人口300余人,当地农民都高兴地说:“这个新型产业,将带领大家敲开致富之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