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北京5月24日电 (记者张梦然)英国《自然》杂志近日发表的一项环境科学研究称,自2012年以来,大气中三氯氟甲烷(CFC-11)浓度的下降速度减缓了约50%。研究团队认为这或源于新生产源的排放。
臭氧主要存在于距地球表面20千米的同温层下部的臭氧层中,它吸收对人体有害的短波紫外线,防止其到达地球,以保护地球表面生物不受紫外线侵害。《蒙特利尔议定书》就是联合国为了避免工业产品中的氟氯碳化物继续损害地球臭氧层,在承续1985年保护臭氧层维也纳公约的大原则上提出的。
该议定书旨在通过减少大气中的臭氧消耗物质——如氯氟烃(CFC)的丰度来保护臭氧层,此类化合物在平流层紫外线照射下可分解成活泼的自由基,加速臭氧的分解。但是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三氯氟甲烷水平出现下降,这是促使大气中臭氧消耗氯总浓度下降的第二大因素。
此次,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研究人员斯蒂芬·蒙兹卡及其同事的研究分析表明,在远程测量点观察到的大气三氯氟甲烷浓度下降速度,在2002年至2012年间保持不变,但是自2012年后减缓约50%。根据模拟结果,研究团队认为这是因为自2012年以来,三氯氟甲烷的排放量增加了。
不过,这似乎与过去的生产无关,研究人员指出,原因可能出在新生产上。一些新生产尚未报告给联合国环境规划署臭氧秘书处,这与2010年《蒙特利尔议定书》中商定的逐步淘汰CFC生产的规定不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