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觉中国 卫健委回应 |
家庭医生被视为人们健康的“守门人”。“把家庭医生和分级诊疗普及到基层去,还有很多机制问题要解决。”5月5日,中国工程院院士王陇德在中国脑卒中大会上回答记者提问时表示,家庭医生不是坐在医院等病人,而应该真正到百姓身边干预健康,需要新机制的敦促。
家庭医生的提法,曾经让民众有些“迷惑”——家庭医生是不是意味着到家里就诊、是不是等于健康管家?对于一个有着十几亿人口的大国,以此为目标的家庭医生实现起来相对困难。卫生健康委此前回应:家庭医生并不是都要到患者家里看病、不是私人医生,而是基层全科医生以团队服务的形式管理居民健康。
当前,巨大的全科医生缺口是家庭医生服务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除了通过激励机制引导人才流向家庭医生岗位,一些先进的制度和技术经验也值得借鉴。
让家庭医生提前干预健康
在英国,家庭医生签约后,按人数国家会拨付总款项,王陇德举例道,这个钱包括什么呢?包括患者来就诊的钱,包括医生所负责地区重点疾病发病率对应的钱。也就是说,如果这个地区疾病发病人数增多,就诊花费增多,医生个人收入就减少。
总量控制使得医生从自身利益出发不希望居民患病。“他们会主动去干预健康,”王陇德说,“英国家庭医生每天要有一小时家访。上班来到单位先处理急诊,急诊处理完去访问两三户家庭,访问家庭的过程中既给家庭解决疾病问题、还能发现居民的生活中是否有影响健康的因素,做到提前干预、还了解居民的健康保障问题,做到提前控制发病率。”
通过提前干预预防疾病,是家庭医生的优势。王陇德认为,这也是《“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从疾病治疗到促进健康的重要抓手。而目前我国的医保政策仍旧是项目付费制,看多少病人对应多少资金给付,没有起到医生工作分配的杠杆作用。王陇德建议,在敦促家庭医生进“家庭”帮助居民健康管理方面,还需要进行完善机制体制的尝试和探索。
分级诊疗家庭医生可大有作为
首钢医院院长顾晋也认为可以进行医保的制度探索。他表示,医保可以作为引导病人走进社区医院的杠杆。“比如看小感冒,社区看病报销比如说80%,那到大型医院看感冒可能就报30%。如果差距有这么大的话,政策会引导病人前往社区。”
事实上,在香港,这样的分级诊疗就是通过市场的调节进行的。“香港居民如果认为自己感冒了,会去看家庭医生,如果家庭医生判断认为这不是感冒,而是呼吸系统上更严重的疾病,才会写信介绍,患者才能去看专科医生。”香港天下仁心医疗中心市场总监廖美诗说,家庭医生的工作是进行初步分类,让患者能够走对专科医院,避免患者集中到大医院就诊,提高就诊效率。
廖美诗说,香港家庭医生时间基本可以由自己分配,根据市场原则调配人员的比例,“依据市场供求获得医生的供需平衡,而医生的收费标准也是依据市场调节。”
目前,国家也正在通过制度建设鼓励社会力量发展全科医疗服务,为家庭医生服务加入市场元素。国务院办公厅此前发布的“关于支持社会力量提供多层次多样化医疗服务的意见”中表示,发展社会力量举办、运营的高水平全科诊所,建立包括全科医生、护士等护理人员以及诊所管理人员在内的专业协作团队,为居民提供医疗、公共卫生、健康管理等签约服务。符合条件的社会办医疗机构提供的签约服务,在转诊、收付费、考核激励等方面与政府办医疗机构提供的签约服务享有同等待遇。鼓励社会办全科诊所提供个性化签约服务,构建诊所、医院、商业保险机构深度合作关系,打造医疗联合体。
“熟人”医生接管居民“全流程健康”
“大部分病人会按照自己的时间段找自己的家庭医生,很快看完,没有拥堵。”北京市丰台区方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吴浩说,信息技术的管理,使得社区卫生中心每天有1000多人次门诊量,但外表看却感觉没什么病人。
“我们的团队一般由一名医生和一名护士组成,负责为800到1000名签约的慢病患者实施连续的健康的管理服务。”吴浩说,医生负责常见病和多发病的诊治、以及个性化的指导。护士协助医生做好随访、评估和健康教育。
医生护士打开管理系统时,会获得不同标注提醒出的重点信息。“疑似危重会有红旗警告,常规路径会有适当提醒。”吴浩说,临床诊疗路径会嵌入到医生工作站系统中,医生能够根据症状的描述对疑难常见的问题提供疾病的诊断、检查,合理用药的提醒和建议。针对疑似危重病人采用红旗警示的方式,提示医生重点的问诊和查体,避免了误诊和漏诊。系统同时提供图文并茂的健康教育内容,便于医生在诊疗的同时向患者进行针对性的健康教育,患者在获得诊疗治疗的同时,还得到健康指导。
“通俗地说,‘连续性’就是熟人门诊。”吴浩认为,全科医学的核心理念在于它的连续性,拥有连续性才可能从整体看患者的健康情况,帮助居民协调、管理和照顾。为此,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通过电子化标签,建立了连续的固定签约服务模式,通过定向分诊、预约就诊,使医患之间形成连续固定的服务关系。
“熟人”医生会关注自己管辖内病人的所有就医信息。“无论是否通过我们转诊到医联体中的大医院,只要是签约患者,他的资讯、住院期间的信息都会同步进入到他的健康档案数据库和签约医生的管理平台,确保家庭医生能够连续地跟踪关注到他,及时了解到病人住院期间的变化状况,出院以后在社区能够得到很好的随访和健康管理。”吴浩说。
类似的信息技术应用逐渐在全国的基层卫生机构铺展开来,据湖北宜昌市副市长刘伟玲介绍,宜昌市建立全部居民的电子健康档案,档案会跟随居民的一生,全科医生会依据档案跟踪居民的健康情况,给出适当的生活习惯的纠正建议等,将卫生健康工作从为居民治病转移到管理居民健康上去。
相关链接
2020年每万名居民拥有2—3名全科医生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科技教育司有关负责人金生国日前表示,要做好全科专业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巩固完善全科继续医学教育、全面提高职业吸引力,全方位加强全科医生队伍建设。
全科医生在基层承担着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和转诊、预防保健等一体化服务。中国医师协会会长张雁灵说,总体数量不足、培训质量不高、职业待遇不高等现状仍使全科医生队伍建设面临挑战。
据新华社消息,为让百姓在家门口看得上病、看得好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改革完善全科医生培养与使用激励机制的意见》指出,到2020年,适应行业特点的全科医生培养制度基本建立。城乡每万名居民拥有2—3名合格的全科医生。
“为百姓提供全周期健康服务,需要从培养、使用等各方面让全科医生队伍‘强筋健骨’。”金生国表示,要加强有针对性的继续教育,扩大全科医生转岗培训实施范围,鼓励二级以上医院有关专科医师参加转岗培训,为基层服务能力“造血”。同时,推动改革完善全科医生薪酬制度、拓展全科医生职业发展前景,让好医生“沉下来、留得住”。
张雁灵表示,为加强全科医学理论研究,中国医师协会将加快建立全科专业相关培训学院。同时,强化对培训基地、培训医师等的宣传引导,促进行业自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