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看台
蝴蝶牌缝纫机、凤凰牌自行车、上海牌手表等一度是“上海制造”的形象代言。如今,随着地价租金、劳动力价格、生活成本的持续上涨,加之多地民营经济的快速崛起,压力与竞争之下的上海制造该何去何从?
近日,上海出炉《全力打响“上海制造”品牌加快迈向全球卓越制造基地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以下简称《行动计划》),再次打响“制造品牌”,向海内外传达了发展先进制造业、建设全球卓越制造基地的决心。
做强长板,转型不代表“转行”
此次《行动计划》明确提出,通过三年的努力,让“上海制造”技术更先进、制造更智能、产品更高端、品牌更响亮,加快建设全球卓越制造基地,未来还要保持制造业占GDP比重25%的合理规模。
制造业被放在了城市经济发展的核心位置。如何在高压成本下实现高价值创造,成了企业和政府需要共同思考的命题。
“转型,不是转行。”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副主任吴金城认为,未来的“上海制造”不仅品质要过硬,还要去积极拥抱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去引领业态和模式的创新。
为了降低劳动力成本,上海未来伙伴机器人公司最近刚在常州新建了生产基地。“跨行业、跨领域的模式创新正在上海风起云涌,上海要留住制造业,需要做强‘长板’,让更多企业感受到上海的‘成本优势’。”复旦大学管理学院产业经济系副教授刘明宇说。
而得益于新技术的运用,上海老牌企业们也纷纷绽放出新的生命活力——插上智能制造、工业互联网翅膀的蝴蝶牌缝纫机化身上工申贝工业缝纫机,广泛应用于汽车、环保、航空航天和新能源等领域;而配备了智能锁的“永久牌”共享单车,则加入了“新四大发明”行列。
此次《行动计划》也提出了“品牌创响专项行动”,将以新设计、新技术、新模式、新机制赋予老品牌新气质,振兴一批轻工、纺织、食品类历史经典品牌。未来3年,上海还将启动新一轮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推动互联网、大数据、AI等融入制造全流程,建设一批工业互联网平台,推动十万家企业上云上平台,推进千个工业APP加载应用。
突破核心技术 解决“卡脖子”难题
重型燃机、燃气轮机是装备制造业“皇冠上的明珠”,集工业制造最尖端的技术于一身,目前我国还没有完全掌握这项技术。要实现技术上的自主权,就必须有人去抢占产业链的制高点,敢啃硬骨头。
“要超越自身利益的诉求,从更高、更远、更大的视野去审视自身承载的使命,在体制上、机制上不断创新。”吴金城说。此次《行动计划》提出实施“技术创新专项行动”,加强产业和技术创新,在关键领域和发展前沿掌握核心技术和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破解芯片、大飞机发动机等“卡脖子”问题,实现核心科技不受制于人。
实施100项产业化创新项目,争创3-5家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和产业创新中心;推动40种核心基础零部件或元器件、30种关键基础材料、20种先进制造工艺实现工程化和产业化突破;推动100项新材料首批次应用……上海市经信委综合规划处处长刘平用一组数据展示了上海制造对于拿下核心技术的决心和勇气。
据介绍,重型燃机的条件建设项目以及实验电站的建设都是在上海。中国重燃将在上海全面实施重型燃气轮机国家重大科技专项,预计在2019年之前将全部建成投入使用。
根据《行动计划》,未来3年,上海将推进150项高端装备自主突破,特别瞄准民用航空、智能制造装备、集成电路装备、智慧能源装备、船舶及海洋工程装备等战略领域,突破复杂精密集成制造工艺和技术,推动重大短板装备首台(套)突破。计划到2020年,上海将初步建成世界级新兴产业发展策源地之一,掌握一批产业核心技术。
立足长三角 打造世界级产业集群
在今天的上海,联影医疗、威马汽车、蔚来汽车、复宏汉霖、微鲸科技等一批独角兽企业已崭露头角。
下一步,“上海制造”路在何方?
“上海不仅要拥有核心技术,还应该去掌控产业链的关键环节、占据价值链高端环节。”吴金城介绍,按照《行动计划》,上海将围绕世界一流企业、独角兽和“隐形冠军”三层梯队,培育卓越制造企业群体。到2020年,3家左右制造企业进入世界500强,培育8—10家制造业独角兽企业以及200家“隐形冠军”,同时战略性新兴产业制造业产值占全市制造业总产值比重要达到1/3左右。
目前,上海已形成了浦东集成电路、嘉定汽车、金山新型显示、临港智能制造、松江G60等各具特色的区域优势产业集群。在此基础上,上海将推动产业升级,打造汽车、电子信息两个万亿级世界级产业集群,培育民用航空、生物医药、高端装备和绿色化工四个世界级产业集群。
根据《行动计划》,上海拟建立“基地+基金+机制”的世界级产业集群共建模式,共建长三角产业链协同创新示范基地,组建长三角产业合作基金,建立产业合作利益共享机制。计划到2020年,初步建成若干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重点集群面向长三角核心配套率达到6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