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05月09日 星期三
上岗培训、在职充电、get创业技能
定啦!你的“终身”培训大事
本报记者 华 凌
视觉中国

    “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适应经济高质量发展必然要求劳动者素质的提升。大规模职业技能培训的落地,将加速我国从人口红利向人才红利转变。”

    走出校门,学校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可能并不能适应工作岗位的要求;随着技术的更迭,企业员工也许开始对新的工作挑战招架乏力;越过特定的发展阶段,“人口红利”对国家经济的拉动作用也不再明显……

    何以应对?

    近日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的《关于推行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给出了答案——建立并推行覆盖城乡全体劳动者、贯穿劳动者学习工作终身、适应就业创业和人才成长需要以及经济发展需求的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

    一石激起千层浪,这将对个人、企业和社会带来怎样的“冲击波”?

    多元投入,培训不应限于“传帮带”

    国际知名人力资源咨询公司相关报告显示,在企业吸引员工的重要因素中,“学习新技能的机会”被看重,排在第四位,仅次于“基本工资”“工作稳定性”和“医疗保健和福利津贴”。而在被调研的中国企业中,只有不到四成已实施或计划未来一到两年内实施相关技能培训计划。

    常州第六元素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瞿研博士向科技日报记者坦言:“由于目前普遍存在技能型人才短缺,所以在招聘中很难物色到合适的人才,只能招到一些没有技能的劳务人员进行培养。但问题在于,企业本身也缺乏人员来做相关培训。”

    “目前公司较多开展的技能培训,仅限于企业内部‘传帮带’。”北京拓博尔轨道维护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刘博博士也如是告诉科技日报记者。

    要进行技能培训,肯定会增加成本。那么费用该由谁来承担?

    “希望政府能建立相应的保障机制,根据行业特性投入资金,组织提供相应的培训机会。这相当于为企业做前期培训,不仅能提高员工个人的职业技能,保障个人职业生涯的发展,也可以缩减企业的培训成本及人员培养时间,有利于促进企业的高速发展。”瞿研建议。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副部长汤涛则表示,“补贴培训”要贯穿职业生涯全过程,正是“终身”制度的核心。在培训供给上,《意见》强化企业主体作用的发挥,要求采取政府补贴培训、企业自主培训和市场化培训,并在这一基础上实现大规模的职业技能培训。在经费保障上,资金渠道将扩大为政府、企业、社会多元投入,通过就业补助资金、企业职工教育经费、社会捐助、个人缴费等多种渠道来筹集职业技能培训资金。

    强化供给,弥合供需“两张皮”

    “解决技能人才短缺问题的难点在于如何做好职业技能培训工作。目前我国的相关培训大多处于中低端,职业技能培训服务的供给数量不够,‘质’‘量’都需提高。”汤涛表示,“从发展环境方面看,社会上仍然存在着‘重学历、轻能力,重理论、轻操作,重装备、轻技工’的现象,需要提高社会对职业技能培训的认识。”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指出,“长期以来,我国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存在‘两张皮’的矛盾,随着产业结构调整、发展模式转型升级,社会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大,促使高校创新发展模式,遵循开放办学的基本思路,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之路”。

    据了解,美国自上世纪50年代就有跨国公司与大学之间建立合作的传统做法。如IBM公司1994年建立了lBM中国公司大学合作部,在中国五所大学建立了软件工程中心;英特尔公司、SAP、微软等知名外企与中国“985”“211”高校都有合作项目。

    教育部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专家咨询委员会副主任周满生指出,政府要制定引导促进大学与跨国公司加强合作的法规,适当给以政策扶持,加大信息服务,促进交流沟通,支持企业多为高校学生提供实践机会。同时大学也应在课程改革层面推进创意、创新、创业“三创融合”的高层次教育,激发和培养学生的首创精神、企业家精神和创新创业能力,这也是大学与跨国公司密切合作培养复合型、创业型、应用型人才精髓所在。

    据汤涛介绍,下一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将加快建设职业技能培训市场化社会化发展机制、技能人才多元评价机制、职业技能培训质量评估监管机制、技能提升多渠道激励机制。在发挥企业主体作用方面,全面推行“招工即招生、入企即入校、企校双师联合培养”的企业新型学徒制度,推动企业围绕岗位需求开展培训,鼓励规模以上企业建立职业技能培训机构开展职工培训,并面向中小企业和社会积极承担培训任务。

    贯穿终身,加快释放“人才红利”

    高素质技能人才短缺,是中国制造走向中国“智”造的瓶颈之一。与以往的相关政策比较,此次《意见》强调“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如何理解“终身”的含义?

    “当今面对高技术的迅速发展,人工智能、互联网、大数据时代对于人工淘汰率非常高,需要更多资金投入弥补其在知识、数据及技能方面存在的差距,更新人力的知识和技能。”中国与全球化智库主任、中国国际人才专业委员会会长王辉耀指出,对技能人才的终身培养非常重要,我国在城镇化的过程中,特别是在深圳、东莞、珠三角成长起来的大量技术工人,到了一定时候还需要培训新的技术,政府和企业都应采取补贴,或者组织安排各种培训班,培养他们提高各种技能,上网学习,这对于国家的发展建设是非常有意义的。

    熊丙奇则强调,建立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关键在于用人单位要重视人才的培养,而不只是“使用”,这一方面可以提高每个劳动者的终身就业能力,另一方面可通过提高人才的职业技能,提升单位的服务水平和市场竞争能力。显然,这是对个体、单位和社会的“多赢”并举之事。

    汤涛解释说,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适应经济高质量发展必然要求劳动者素质的提升。下一步要深化人力资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从而使大规模的职业技能培训尽快落地,加速我国从“人口红利”向“人才红利”转变。

    此次《意见》在就业技能培训、岗位技能提升培训和创业培训等三大培训类型的基础上,还增加了强化工匠精神培育和职业素质培养等内容。对此,有学者认为,“这一制度把技术人才的自身发展需求、企业的用人需求、职业教育和培训市场的市场需求结合在一起,三方都有动力去推动。”

    瞿研也建议,“希望政府相关部门对技能评价激励的活动要覆盖培训的全过程,进一步提升大家的积极性。”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