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觉中国 |
对学校来说,这样能更好地把论文写在大地上,把课题立在田野中;对帮扶村而言,能更好地借力高校,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现代农村、富裕贫困群众。
这两天,在山东菏泽牡丹区沙土镇挂职第一书记的青岛农业大学科技特派员丛鹏,心情有点激动。他和到菏泽挂职第一书记的另外两位本校老师,终于看到了实实在在的成果——丰收的精品小南瓜。
这可不是一般的南瓜,是一种进口南瓜品种,名叫日本黑贝贝。当地将这种小南瓜以礼盒包装销售,每个礼盒装六个南瓜,市场售价78元/礼盒,作为他们在当地建设的现代农业庄园的第一个订单,已经顺利发给订货商了。
挂职第一书记以来,为了种出这种南瓜,丛鹏每天上山下乡,深入走访调研、组织党员干部外出考察、邀请学校专家现场指导、组织村民参加电商培训……
丛鹏仅是青岛农大多年来以科技特派员形式实施科技扶贫的一个实例。据该校党委书记李宝笃介绍,自2012年起,青岛农大先后选派三轮共计15名科技特派员任第一书记,将学校的新成果、新技术和农业生产一线的现实需求联系起来,为山东省乡村振兴、三农发展引进新资源、打造新平台、增添新动力。
立足实际、因村施策,送人才、送知识、送技术、建模式……青岛农大蹚出一条以创新引领科技扶贫的青岛农大之路。
全校大动员 整合资源建现代农业园
前面说的农业园区,就是丛鹏等三位青岛农大老师任第一书记后的“第一把火”。
2017年3月,丛鹏、杨健、韩成刚三位到菏泽市后,经考察,很快大胆做出决定——单打独斗干不出什么名堂,要整合三个村子的土地和资金,借力学校农业院校资源人才优势,在沙土镇房庄村建一个新型的、高标准现代农业生态园区。
得知这一消息,学校各相关部门和教师充分利用人才、学科优势,发挥专业特长,帮助和支持第一书记实现这个宏伟计划。
园艺学院专家教授最先前来“把脉问诊”,帮着制定了生态园规划方案。园区设计靠园艺学院,产业发展得找食品学院。学院积极建议三位第一书记,园区一定要因循现代农业理念,充分发挥资源优势,走食品深加工产业路子,并由此为他们量身定做了“特色食品小镇”的发展路径;学校花生、红薯、玉米、食用菌等多个领域的育种、栽培专家,纷纷来村倾囊相授,作详细种植指导。
品种解决了,下一步就是深加工。学校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孙京新,多次来到沙土镇,指导具体生产……
学校不仅“智援”,还直接支援。整个帮扶过程中,有的老师直接带新品种苗子来到村里,仅红薯新品种种苗有5个品种500余株,此外还有优质玉米品种、食用菌等。目前已上市并广获好评的小南瓜,就是在学校专家教授指导下联系种植的。“此外还有紫甘蓝,长势非常好,市场前景也好!”丛鹏告诉科技日报记者。
扶贫先“造脑” 把科技资源注入山区
一年时间里,由三位第一书记举全校之力帮扶建设的青岛农业大学美丽乡村建设特色产业基地从无到有,拔地而起,成为当地新地标、新产业。目前园区一期已顺利投入使用,共整合资金520多万元,流转土地400余亩。“二期也已经落地,目前整合资金600多万元。”
事业干起来了,先让农民尝甜头。丛鹏告诉记者,去年底,三个扶贫村每户分红收益3万多元。项目还带动了当地50户以上贫困户就业,为这些家庭找到了脱贫致富的根本路子。
受益农民无不感谢大老远跑来的三位青岛人,而当地政府更是直接尝到了和农业大学结对子所带来的甜头。当地政府人员专程来校,希望与学校进一步加强沟通合作,借“农大之脑”,育“菏泽农产”。
“青岛农大根植农业科研和农业人才培养,与农业、农村、农民有着天然的血脉联系和亲近情怀。”李宝笃认为,青岛农业大学六十余年的校史,就是一部农业农村服务史,做好三农服务、提升产业发展是学校义不容辞的责任。这正是学校连续六年选派第一书记专注农业农村建设发展的根本原因。
枣庄市山亭区徐庄镇的西七里河、武王庄、赵山头三个村,是不折不扣的“穷窝窝”。2012年到2016年,青岛农大先后选派12名干部作为第一书记驻村帮扶。正是这种驻村帮扶,让来自高校的科技特派员深切感知到中国农村的真实境况、中国农民的殷切期盼,也精准地摸出现代农业发展“脉搏”,开出真正对症的良方妙药。
不仅科技扶贫,在第一书记们的牵线搭桥下,学校和当地建立了更为紧密的合作关系,先后建立青岛农业大学枣庄综合试验站、合作社党建工作研究促进会、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建设试验基地以及7个专家大院、4个试验基地,建立了将学校人才、技术、专业等优势长期引入当地的灵活机制,达到“造血式”智力扶贫目标。
治贫先治愚 教育援助点燃希望火种
在科技扶贫取得可喜成绩的同时,来自教育系统的第一书记始终不敢忘“教育”,始终牢记“治贫先治愚”。
第一书记李冰所在的山亭区米山顶村所属小学,因地域、师资待遇等问题制约,无法保证专业师资配备,教育资源匮乏。李冰利用节假日和暑假为当地孩子进行英语启蒙,补习文化课,开展科普宣讲,被学生和家长们亲切地称作“青农大山村课堂”。他还联系学校大学生前往当地,开展“海洋科普夏令营”“暑期快乐课堂”等义务支教。六一儿童节到来之际,又积极对接校团委,联合华泰公益基金组织,对70名品学兼优的小学生进行爱心捐助。
七年来,通过第一书记这条“红线”,学校多个学院、不同专业的大学生与第一书记们驻村的小学,纷纷建立了联系。大学生们送来了丰富多彩的文化课,他们将自己的知识和爱心毫无保留地带到这里,在山区孩子心里悄悄地埋下了“知识改变命运”的宝贵种子。
再穷不能穷教育。去年,在菏泽市牡丹区,丛鹏争取建设资金120余万元,在村南新建小学一座,并争取四名大学毕业生来当教师,有效提升了当地基础教育水平。第一书记韩成刚为村小学操场跑道、篮球场、排球场建设争取资金28万元,完善了基本运动设施。同时利用小学原有房屋进行装修改造,新建较高标准幼儿园一处,解决了本村孩子上幼儿园难的问题。
七年来,青岛农业大学秉持“矢志三农”精神传统,走出一条以第一书记为红线,以高校科技资源对接山东西部发展需求,持续提升农业发展、农民增收、乡村振兴的智力化帮扶和产业改造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