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04月20日 星期五
论文发表之伤要“治”也要“养”
眉间尺

    “辛苦写论文还要贴钱卖”。近日,媒体再次批评学术论文发表“乱象”。现在,论文发表已经成为一条灰色产业链,除了收钱就发文的刊物,还有帮人发论文的“公司”,也有帮人写论文的“写手”,更有肆无忌惮在网页上飘来飘去的代发代写小广告。在学术的面纱下,腐败的毒瘤悄然滋长,去年被“双开”的某核心期刊主编乌某,掌握一本杂志十余年,敛财竟达1亿多,触目惊心,发人深省。论文发表乱象不仅伤害了健康的学术评价机制,而且打击着诸多学者的治学信念。我们这个处于发展关键期的国家,经不起这种伤害的长期折腾。

    可以说,治理论文发表乱象已刻不容缓,治病的方子却不是“一律取消版面费”这一味药就可奏效。期刊处理投稿需要付出审稿、编辑等劳务成本,文章印刷出版,还会产生其他成本。因此,向作者收取论文处理费用,在发达国家也是比较普遍的做法。

    值得注意的是,这笔费用不论叫做“版面费”或冠以其他名目,都是一笔技术性的费用,不能影响到对稿件价值的判断。打个比方来说,拿着猪肉去熟食作坊做香肠,当然要交加工费,但前提是拿去的确为猪肉,如果拎去一团烂泥,即便多交加工费,有职业操守的作坊也不会接活。论文“版面费”也应作如是观,是否缴纳版面费及版面费的多寡,应与论文是否被录用脱钩。因此,在确需收取版面费的情况下,也应明码标价并出具发票、列出明细,还应接受物价等有关部门的监管。各类科研或出版基金在给予期刊资助时,应向不收取版面费的刊物作出政策倾斜,尽可能地帮助学术期刊实现“财务自由”。简言之,“版面费”必须限制为一种不得不为之恶,严防变成机构或个人中饱私囊的法门。

    俗话说,凡病总须三分治七分养。论文发表乱象需要下大力气治理,砍断“版面费”串起来的灰色链,更重要的是以科学的学术制度涵养健康的学术生态。第一要务是推进学术评价改革,合理设置论文和科研成果条件。根据专业领域的特点,探索多样化的成果形式,破除“仅以论文论英雄”。

    对以论文形式呈现的成果进行评估时,则应摆脱期刊“等级”的束缚。目前很多高校和科研单位评估学者的成果时,往往以刊发多少篇“核心”或“高级别”刊物为指标。这实际上是把学术成果评估的任务从科研管理部门扔给了期刊,属于学术管理中的“懒政”。虽然,从概率上看,被学术期刊采用的文章总体质量高于未被采用的,“高级别”期刊上的文章总体质量也应高于“低级别”期刊上的,但具体到某个学者的某篇文章则未必如此。而任何评估都不应是简单的数字统计。衡量一个学者的科研成绩时,期刊的“等级”或“级别”是重要参考,但也只能作为一种参考,更重要的是考察其学术活动本身的价值。

    行文至此,又想起1925年陈寅恪受同行推荐,被聘清华大学国学院导师,其“代表作”只是寥寥数百字的《与妹书》。即便数年后清华大学对聘任教授的条件作了更细致的规定,也不过“于其所任之学科,有学术创作或发明者”云云,并没有论文刊发载体或数量的硬杠杠。这些历史经验都值得我们今天认真汲取借鉴。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