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付毅飞
4月17日,美国西南航空公司一架客机在空中发生引擎爆炸。飞机随后成功迫降,但有一名乘客死亡。
中国航空报航空专家张宝鑫向科技日报记者介绍,这是一次发动机的非包容性故障。
他说,飞机发动机如果爆炸,正常情况下发动机外面的机匣应该起到“保护罩”作用,把爆炸“包住”,避免对飞机机体造成二次损伤。这是机匣的设计要求之一。
然而此次爆炸显然没被包住,不仅机匣被打碎,碎片还打破了飞机舷窗。但张宝鑫认为不能怪机匣,是爆炸的破坏力太大。他从爆炸发生的位置判断,故障原因可能有两种,一是涡轮风扇叶片轮盘的活动部件产生结构损伤或疲劳,发生断裂;也可能是油路或电路出现故障,发生燃油泄露之类情况,导致爆炸。
鸟撞、天气等外因也可能导致发动机故障。但张宝鑫分析,事故发生时飞机已起飞半个小时,处于3.2万英尺(约9754米)的巡航高度。这个高度没有飞鸟,当地的天气条件也不错,因此外因的可能性很小。再根据报道中对爆炸情景的描述,可能性最大的还是发动机自身问题。
航空发动机爆炸的危害不言而喻,早期曾导致机毁人亡的惨剧。张宝鑫说,近几十年来,随着技术不断改进,发动机爆炸的几率大大降低。即使爆炸,机匣的包容性也越来越好,一般来说不会造成太严重的后果。类似这次打穿机匣的情况,在业内比较罕见。他表示,发动机这样的部件,检修极为严格,如果按照正常程序维修保养,应该不会出现这么严重的问题。而本次事故的具体原因,最终还要由发动机公司和航空公司分析认定。
爆炸发生后,客舱内发生恐怖的一幕。坐在破碎舷窗旁边的女乘客半个身体被吸出了窗外,头部受重伤。其他乘客把她拉回来后,试图堵住窗户,但所用衣物都被吸了出去。
张宝鑫说,客机飞行时,客舱内会维持相当于3000米左右高度的气压,让乘客感觉比较舒适。舷窗被打碎后,会立即造成舱内失压,空气会急剧外泄,在舷窗处形成虹吸效果,因而将乘客吸出窗外。
美国国家运输安全委员会没有透露此次事故中死者的姓名,但张宝鑫认为很可能就是那位被吸出窗外的女乘客。除了头部受到的重伤,更因为她的上半身暴露于万米高空环境,很可能陷入缺氧性休克,抢救的成功率不容乐观。
这种情况下乘客该如何自救?张宝鑫说,客舱失压时,氧气面罩会自动脱落。乘客应第一时间戴上氧气面罩,这是活下来的基本条件,否则会很快陷入昏迷。
对于飞行员来说,此时飞机已不具备飞行条件,应立即降低飞机高度,就近迫降。据报道,当地时间17日11时20分,该航班迫降在费城国际机场。张宝鑫认为,该航班机组人员处置得当。他表示,正常情况下,飞机一个发动机损坏,用另一个发动机实现迫降的难度不是很大,“单发起降”是飞行员都要接受的训练。不过,只有一边发动机有推力,会造成力矩偏转,需要通过控制系统不断修正,以维持飞机的正常前飞状态。“此次事故中虽然发动机爆炸对机体造成损伤,但没有损坏操纵系统,比如没有击穿机翼、油箱,也没有切断机翼上的控制线路,所以飞行员可以安全地控制飞机落下来。”他说,“这是不幸中的万幸。”(科技日报北京4月18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