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政追踪
企业要发展,离不开科技创新,高新技术企业更是如此。
为激发科技人员创新创业活力,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不久前,青海颁发了《青海省深化科技奖励制度改革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
奖励人才,科技创新“做加法”
青海人对“青薯9号”这个马铃薯新品种并不陌生。
这个累计推广面积1500万亩的新品种已为农民增加纯收益28亿元。“青薯9号”从培育到推广的近十年时间里,离不开一位来自秘鲁的老人——维克多·奥他祖·蒙松。
年过古稀的维克多博士从事马铃薯种质资源研究、微型薯种薯生产、病虫害防治等工作三十余年,积极推动了国际马铃薯中心资源在青海的创新和利用,在促进青海省马铃薯研究国际科技交流与合作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4月3日,维克多博士获得了青海省科学技术国际合作奖。
此次《方案》提出,以激励科技创新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奖励具有重大经济社会价值的科技创新成果,奖励高水平科技创新人才,奖励为青海科技事业作出贡献的国际友人或外国组织。这正是青海激发全社会支持科技创新的积极性,为建设创新型省份注入强劲动力的一项举措。
“《方案》的实施,将为企业引进高技术人才打通渠道。有了政策和资金支持,还将大大激发员工和企业自主创新的积极性。”对于新政的出台,青海黄河上游水电开发有限责任公司新能源分公司副总经理任学平感触颇深。
青海省科学技术厅厅长解源表示,今年,青海将继续推进政策落地,形成有利于科技成果转化的机制,激发科研人员的科技创新热情, 引导资金、技术、项目、人才等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使企业成为研发投入的主体、技术创新活动的主体和科技成果应用的主体。
优化环境,企业成本“做减法”
“过去想要引进高技术人才,企业需要为此支付一笔不菲的‘人才经费’。如今,政府拿出专项资金支持人才落户青海,这便是对企业的减负,更多资本将会专注用于技术创新和工艺改造。”任学平坦言。
在青海黄河上游水电开发有限责任公司新能源分公司的9对棒多晶硅还原分场,两枚长相相似却外观不同的银色“小帽子”引起了记者的注意。
“这是还原炉电极的新旧两版,你看,旧的这枚已经老化,运行过程中容易打火,导致设备不能正常运行,打火析出的杂质还会污染多晶硅产品,从而造成消耗过高。2017年,车间几名职工研究改良了技术,改良后的电极打火频率大大降低,质量大幅提升,还原炉运行更加稳定,制作成本丝毫没有增加。”车间副主任张万军介绍。
为了解决电子级高纯多晶硅的生产技术瓶颈,2011年,这家专业多晶硅生产企业成立了科技委员会和“职工创新工作室”。上述技术成果即源自8名一线员工团队研发的“还原分场A08装置工艺技术改造”项目。该项目还获得了企业年度技术创新特等奖及5万元奖励金。
得益于科技创新环境持续优化,科技创新带动全面创新、技术创新支撑企业发展的作用日趋明显,为青海经济社会快速健康发展提供着强有力的支撑。数字统计显示,截至2017年底, 青海科技型企业数量由2012年的115家增长到294家, 增幅达155.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