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04月02日 星期一
数字贵州如何建?“万企融合”是新招
从今年起到2022年,贵州将每年建设100个融合标杆项目,实施1000个融合示范项目,直至数字经济增加值占全省GDP比重达到33%。

第二看台

本报记者 何星辉

    近日,一场宣讲培训活动揭开了贵州省“万企融合”大行动的序幕,从今年起到2022年,贵州将每年建设100个融合标杆项目,实施1000个融合示范项目,直至数字经济增加值占全省GDP比重达到33%。贵州推动实体经济和大数据的融合发展,助攻“数字贵州”建设。伴随着“万企融合”大行动的启动,贵州的“深度融合”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深度融合仍是大数据痛点

    近年来,贵州发力大数据,获批建设首个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闯出了一条从无到有的大数据发展创新之路。苹果、高通、腾讯、华为、阿里巴巴、富士康等众多世界知名大数据企业纷纷落户贵州,云上贵州、货车帮、白云山等本土大数据企业迅速崛起,初步形成了大数据产业集群。截至目前,贵州大数据企业达到了8900多家,大数据产业规模总量超过1100亿元。

    去年,贵州以大数据为引领的电子信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86.3%,成为工业经济的第三大增长点。事实证明,大数据已成贵州发展新动能,对贵州GDP增长贡献值越来越大。

    但是,尽管占据先试先行优势,贵州在大数据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上却不容乐观。

    去年,贵州省大数据局牵头组织了大数据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情况督查检查,针对全省88个县区的1.5万余家进行了评估诊断。为此,贵州省大数据局还和国家工业信息安全发展研究中心合作,创建了全国首个评估体系。评估结果显示,贵州省大数据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发展水平处于初级阶段,其中62.1%的企业处于起步建设的融合初级阶段,32.5%的企业处于单项覆盖的融合中级阶段,5.4%的企业进入了集成提升的融合高级阶段。显然,这样的融合指数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从三次产业融合水平来看,贵州省融合发展的领军企业主要集中在工业领域,服务业次之,农业领域融合水平指数最低。即便是在工业领域,大数据与工业研发生产等最需要重点关注的环节融合,仍是难点。

    大数据“邂逅”传统企业

    其实,早在去年,贵州省大数据局就在各行各业大力推行“大数据+”深度融合,并取得了不错的成效。

    以贵阳海信电子有限公司为例,针对电视行业周期性强、人工需求波动大的特点,贵阳海信电子有限公司打造出独具特色的大数据+智能制造模式,不但大幅提高了生产效率,降低了人工成本,还提升了产品稳定性、准确率和成品率,实现从下单到生产到送货的全过程数据打通,产品制造全过程可追溯、可查询。为此,贵阳海信电子有限公司产能由2013年的86万台增长至2016年的150万台,产品研制及新产品引入周期缩短30%以上,产品不良品率降低20%以上,能源节约10%以上,并且在员工工资和福利增长66.7%的情况下,人工费支出累积节省3000万元,人均效率提升108%。

    除了工业外,在农业领域,修文县的猕猴桃大数据系统,通过大数据将传统的小农生产方式转变成了工业化的生产模式,初步实现了农业生产管理的精准化。

    每个果园前端的气象站和探测器,实时收集并记录果园气候信息、土壤信息、果树生长变化等多种信息,通过对果树生长、灾害灾情以及农业设施进行数学建模,精准掌握果树生长周期和规律,精准分析并制定农事活动。最终实现历史用肥用药、农事活动、气候信息、灾害等数据全部可追溯。目前,这套大数据系统已覆盖全县10个乡镇的236个果园,占修文猕猴桃种植面积的31.9%,实现了每亩产量提高20%、每亩投入降低20%、每亩增收500元。

    “万企融合”助推跨越发展

    3月16日至30日,贵州省“万企融合”大行动宣讲培训系列活动在贵阳陆续举行。这意味着,贵州开始全面推行“万企融合”,推动实体经济和大数据的融合发展,打造“数字贵州”建设。

    根据规划,“万企融合”围绕国家大数据战略和“数字贵州”建设,以应用为核心,深化云计算、量子通信、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实体经济中的创新融合,运用大数据手段推进全产业链、全生命周期以及企业研发、生产、销售、服务各环节优化重组,持续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不断培育壮大新业态,促进实体经济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

    2018至2022年,贵州将每年建设100个融合标杆项目,实施1000个融合示范项目。到2020年,带动5000户实体经济企业与大数据深度融合,20000户实体经济企业运用云服务开展融合,数字经济增加值占全省GDP比重达到30%。到2022年,带动10000户以上实体经济企业与大数据深度融合,数字经济增加值占全省GDP比重达到33%,引导推动各领域、各行业实体经济企业融合升级全覆盖。

    贵州省大数据发展管理局副局长娄松说,目前贵州一、二、三产纳入基本统计名录库企业达15000多家,预计2022年超过2万家,甚至达到3万家,因此,“万企融合”的“万”是底线,这也为实现大数据融合全领域全覆盖提出更高要求。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