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03月18日 星期日
粤港澳大湾区刮起创新“旋风”
本报记者 龙跃梅

两会聚焦

    3月15日凌晨零时起,港珠澳大桥澳门口岸管理区正式交付澳门特别行政区使用,为港珠澳大桥的正式开通启用创设了良好条件。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即将出台,港珠澳大桥、广深港高铁将于年内开通……不断的“利好”为大湾区注入了新的动力。

    科技创新是粤港澳大湾区的题中之义,科技日报记者从两会代表委员的热议中发现,如今正不断驶向“蓝海”的大湾区,刮起了科技创新的“旋风”,将推动区域内各城市优势互补、错位发展,资源要素流动更为顺畅,科技创新更为高效。

    错位发展构建创新生态圈

    数据显示,2017年粤港澳大湾区经济总量已突破10万亿元,远超旧金山湾区,跻身全球第二大湾区。粤港澳大湾区以不足全国5%的人口创造了全国12%的经济量。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科技创新是重头戏。2017年7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见证签署的《深化粤港澳合作推进大湾区建设框架协议》,首次提出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

    建成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大湾区是否具备这样的“天赋”?

    全国政协委员、瑞德资本集团董事长魏明德通过数字对比发现,在大湾区内,珠三角9个城市的研发经费支出占GDP比例已与美国、德国处于同一水平。同时,这里聚集了16家世界500强企业总部,高校数量远多于东京、旧金山湾区。

    全国人大代表、深圳光启高等理工研究院院长刘若鹏认为,粤港澳大湾区有优质的教育资源,有国际化的平台,有科技创新产业,基本具备科技创新的全要素。

    科技日报记者发现,在这个区域内的城市已形成了一个创新生态圈。香港有发达的金融体系和教育资源,澳门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广州有一批著名的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深圳有顶尖的高新技术企业,佛山有强大的制造业,东莞有完善的产业配套……

    对此,全国人大代表、香港中旅国际投资有限公司副主席卢瑞安认为,大湾区各地可发挥各自优势,进行总体规划,错位发展,实现三地相关产业的共同发展。

    克服创新要素流动的“拦路虎”

    3月16日,越秀集团宣布,旗下越秀地产将携手中科智谷,助力粤港澳大湾区人工智能产业发展。

    春江水暖鸭先知,随着今年港珠澳大桥、广深港高铁建成通车等,粤港澳大湾区将形成“一小时生活圈”,企业纷纷“落子”大湾区。不过,要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还有一些资金过境、人员往来等“拦路虎”摆在面前。

    全国人大代表、广东省科技厅厅长王瑞军建议,在粤港澳科技创新合作方面,开展跨境统筹和突破,实现“优治理、钱过境、税平衡、人往来”。

    “简化创新人才出入境手续,参照中关村科技创新政策,允许为粤港澳三地的科研人员办理多次入境有效的访问签证,为外籍高层次人才签发5年内多次出入境有效签证,提供更好的人居环境和落地服务等等。”王瑞军建议。

    全国人大代表、澳门科学技术协进会理事长崔世平建议,组建大湾区科技联盟,可让三地科技人才加强交流合作。

    与其他世界湾区相比,粤港澳大湾区经济领域合作紧密,但教育合作明显滞后。

    全国政协委员、香港前青联主席、高锋集团董事局主席吴杰庄建议,粤港澳大湾区联合办学,吸引更多人才。全国人大代表、深圳大学校长李清泉也认同此观点,他建议围绕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协同发展,创新建设“湾区联合大学”。

    (科技日报北京3月17日电)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