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外看会
周国辉
在3月15日全国政协十三届一次会议闭幕前的最后一次“委员通道”上,中科院院士、刚卸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主任职务的杨卫委员呼吁:进一步加大对基础研究的投入。杨卫说:“对我们国家来讲,基础研究不仅是创新驱动发展的源头,也有可能成为创新驱动发展的‘短板’。”这个建议很有见地。
基础研究水平和能力是一个国家科技实力和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只有基础强,才能科技强,这已是被各国科技创新实践证明的“金科玉律”。中国已经从跟跑为主转向跟跑、并跑、领跑并举,并将逐步向并跑、领跑发展。如何保持这样一个向世界科技强国进军的良好态势,重视和加强基础研究,是至关重要的战略举措,这是其一。
其二,我国经济发展已经进入新常态,但多数产业大而不强,仍处于全球价值链的中低端,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基础研究积累不够、原始创新和科技源头供给不足,制约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的进一步提升。核心技术是买不来的。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大力加强基础研究,充分发挥基础研究的创新源头作用。
其三,基础研究具有人才培养周期长、应用链条长、探索性和可预见性差等特点,政府应当发挥主导和先导作用,把更多的资源投入基础研究,围绕事关国家长远发展的引领性领域、关键性课题和卡脖子环节,给予长期、持续的支持,保持和提高我国引领前沿科技的源头供给能力,在更多领域成为全球创新引领者,千万不能让其成为我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短板。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基础研究发展迅速。其中,学术产出已居世界第一,学术影响力跃居世界第二,学术产出质量达到世界平均水平,可角逐国际大奖的成果逐渐开始出现,呈现了一个从数量到质量同步发展的良好趋势。这几年我国载人航天、深海探测、量子通信、大飞机等重大创新成果不断涌现,高铁网络、电子商务、移动支付、共享经济等引领世界潮流,这些无不得益于相关领域的基础研究和前沿研发取得的突破。但同时,也必须看到基础研究方面仍存在一些思想认识、资源配置、平台条件、体制机制等问题,亟待解决。
新一轮科技革命给世界各国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遇,也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现在主要发达国家普遍强化基础研究战略部署,全球科技竞争不断向基础研究前移。这是全球竞争和科技创新的一大趋势,不进则退,慢进也是退。
党中央高度重视基础研究,年初国务院还出台了《关于全面加强基础科学研究的若干意见》。要按照中央的统一部署,加强顶层设计,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和创新,充分发挥中央与地方积极性、充分调动社会和企业积极性,进一步加强基础科学研究,以大幅提升原始创新能力,夯实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世界科技强国的基础。
(作者系浙江省政协副主席,浙江省科技厅党组书记、厅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