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03月16日 星期五
探秘西南印度洋 “向阳红10”船又起航

徜徉西南印度洋

本报记者 刘园园

    开栏的话 “向阳红10”船去年年底从浙江舟山出发,经中国南海,穿巽他海峡,远赴印度洋执行中国大洋49航次科考任务。这次科考计划时间250天,分5个航段,预计航程超过25000海里。为了鲜活记录这次大洋科考活动,科技日报特派记者随船参加第三、第四航段报道任务,并开设“徜徉西南印度洋”专栏,对中国大洋49航次在西南印度洋合同区矿产资源、生态环境、地质构造等调查活动实时跟进,详细解读。西南印度洋有什么科学的奥秘?前方记者将为您一一展现。

    “甲板部前后准备,准备离码头。”当地时间3月15日9时左右,驾驶舱里一声令下,在毛里求斯路易港完成各项交接任务和生活补给的“向阳红10”科考船,又起航了。

    在碧波荡漾的大海里,这艘载着40名科考队员、24名船员的科考船,稳稳驶向位于西南印度洋的工作区域,开始执行中国大洋49航次第三航段科考任务。

    任务量满满的关键航段

    等待“向阳红10”船的任务一点都不轻松。

    中国大洋49航次第三航段首席科学家邓显明介绍,第三航段主要调查任务包括,西南印度洋合同区多金属硫化物资源勘探、西南印度洋脊典型热液生态系统环境基线调查、潜龙装备系列应用、西南印度洋中脊及附近海域构造研究等。

    从调查手段上来看,“潜龙二号”水下机器人、瞬变电磁仪、摄像拖底和电视抓斗将齐上阵,作业区跨度300公里左右。

    “原来整个航次进行方案论证时,每个航段的任务设计就是比较饱满的。”邓显明告诉科技日报记者,但是由于第一、第二航段都与台风狭路相逢,海况较差,所以这两个航段未能进行的一些调查任务,就移交给了第三航段。

    比如,按原计划本航段“潜龙二号”水下机器人将在100平方公里的范围内下潜4次。但加上第一、第二航段移交的任务后,“潜龙二号”需要额外在120平方公里的范围内下潜3次,工作量几乎翻倍。

    不过让邓显明感到欣慰的是,由于“潜龙二号”水下机器人已经在第二航段开展应用,潜器本体和探测传感器已经进入比较好的状态,在第三航段继续开展应用时,或许工作效率会有所提升。

    “第三航段也面临不利的季节因素。”邓显明介绍,作业区的位置在南纬35°到40°之间,三四月份南半球逐渐进入冬季,西风带北移,出现不利气象因素的概率更高。尤其是,原本预计气象条件较好的第一、第二航段都与台风狭路相逢,这让第三航段的调查队员们略感压力。

    空前综合的业务化航次

    作为核心航段之一,第三航段可以说是中国大洋49航次科考任务的缩影。

   “与以往科考任务相比,该航次具有综合业务化、资源环境并重、调查手段高精化和瞄准国际海洋热点的特点。”中国大洋49航次科考首席科学家陶春辉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说。

    这次任务搭载了包括多金属硫化物资源勘探、典型热液生态系统环境基线调查、热液区生物基因资源调查、印度洋微塑料污染情况调查等多达10项任务,几乎涵盖大洋研究所有学科,属于空前综合的业务化航次。

    陶春辉介绍说,在之前的科考任务中,只有在工作区的勘查才属于任务量,其他科学研究都属于自愿进行。而在中国大洋49航次科考中,“向阳红10”船从舟山出发到返回舟山期间,所进行的所有调查活动,都将是工作量的一部分。

    “我们国家的‘蛟龙探海’工程刚刚开始实施,除了完成业务化调查工作,还要履行与国际海底管理局签订的勘探合同。这对整个航次都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陶春辉说。

    2011年,中国与国际海底管理局共同签订《西南印度洋多金属硫化物资源勘探合同》。合同规定,中国在位于西南印度洋的国际海底区域内获得1万平方公里的勘探矿区,且在合同有效期内拥有对多金属硫化物资源的专属勘探权。

    合同还规定,2019年中国需完成50%的区域放弃,将该矿区的一半归还国际海底管理局。2022年需完成75%的区域放弃。也就是说,今年是履行该合同极为关键的一年。

    “中国大洋49航次科考的调查结果将为区域放弃提供重要的数据支撑。”陶春辉说。(科技日报“向阳红10”船3月15日电)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