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让我们能够为患者提供方便、快捷的服务,但这只是初级阶段,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发展,才可能使医疗卫生水平跨越到智慧医院层次。应用智能医学影像识别、患者生命体征集中监测等新手段,将提高诊疗效率和准确度。” ——全国政协委员、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院长任红 |
代表委员谈变化
本报记者 雍 黎
手机挂号、报告不用等、病案资料手机存,这样的“智慧医院”早已在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实现。全国政协委员、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院长任红介绍,作为重庆市首个微信智慧医院,他们在2016年3月就正式启用微信全流程就医。
该医院在其微信公众号、手机APP上加了预约挂号、医患沟通、电子报告、病历档案等服务功能。其中,该院的分时微信预约挂号可以精确到每5分钟, 跟以往相比,网上预约的患者可以节约大约40分钟以上的时间。报告不用等,出来后会推送提醒通知,患者可直接在手机端查看,当天内的可以立即找医生看报告,24小时以后出报告的,患者可以在检查的同时就预约好复诊的号,直接带报告复诊。
“现在人工智能医学影像辅助诊断系统准确度已经非常高,预计不远的将来就将取代影像科医生。”任红说,当前,医学影像数据占医院医疗大数据的85%—90%,影像科医生每天都要与数万张影像图片打交道,有着繁重的阅片工作量。不言而喻,能与顶尖水平医生处于同等水平的AI更适合承担这些工作量中“繁重”的那部分。他预计3—5年影像智能设备就会在医院开始应用。
“人工智能等科学技术的应用将使医疗变为更加智能化、人性化、自动化。”任红说,在未来的医院,智能药丸、智能手术刀、个性化人造器官、3D生物打印、医用全息投影等将广泛应用,伤病救治也更加微创化、智能化、精准化、可视化,真正实现以病人为中心。医生手持PDA设备就能联通各种诊疗仪器,及时掌握每位患者的信息和最新诊疗报告,随时随地进行诊断记录等。而大数据信息技术将为医疗质量控制、规范诊疗行为、评估合理用药、优化服务流程、调配医疗资源等提供支撑,以后百姓会享受到具有预防性、预测性、个体化、参与性的新医疗服务。
科技还会助推医疗资源下沉、患者便捷就医、百姓全周期医疗健康服务。任红说,现在是看病难百姓头疼,患者扎堆看病医生头疼。许多三级医院都有同样的情况,50%以上的基础病种是可以在地方医院治疗的,但病人更愿意选择大医院,哪怕只是小病。医联体的建设就是希望能解决这一问题,智慧医院的建设将推动医联体建设的可实施性。这次他就提出了关于进一步推进医联体发展的提案,呼吁通过提高医联体内各医疗机构的信息化水平,建立统一的信息化系统,共享病人档案、检查结果、用药、治疗等信息,实现双向转诊通道,减少病人奔波之苦,提高诊疗效率实现信息互通互联,切实解决百姓看病难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