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李 艳 唐 婷
“我国的基础研究存在一些问题必须要改革。”在6日的科技界联组会议上,中科院院士、地球物理学家朱日祥委员争取到了一个主题发言的机会,他要说说他最关注的基础研究。他的发言很快受到不少委员的当场“点赞”。中国科学院空间科学与应用研究中心主任吴季委员也发言表示,“进一步加强由政府主导、有组织的定向基础研究”。
这几天,科技界的小组讨论中,“基础研究”一直都是热词。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要强化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更让委员们“激动”和“期待”。
人才评价,从评“帽子”转为评“创新”
“在基础研究领域,出现了‘帽子’人才满天飞、原始创新乏力的尴尬局面。”在朱日祥看来,基础研究面临的众多问题中,人才评价体系是最亟待解决的。
更让他着急的是,最近几年,这个问题反而因为“双一流”带来的高校人才抢夺战而愈演愈烈。他表示,为了评上“双一流”,高校都在抢夺“帽子人才”,挖人的看重数量,被挖的看重待遇,这种乱象蔓延十分不利于基础研究的发展。
千人计划、青年千人计划、长江学者、优秀青年科学基金、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等正是被频繁提及的“帽子”。朱日祥提出,这些种类繁多的“帽子工程”扰乱了正常的学术生态,加剧了学术界的浮躁学风,不利于青年人才心无旁骛地做研究。
朱日祥认为,为了营造长效机制,国家应尽快建立以科学贡献量为核心的人才考核。他说,基础研究有很多难以预料的可能性,更要鼓励青年人才大胆探索创新。创新人才的培养不能靠大跃进,让优秀青年人才享受宽松的科研环境和探索过程才是关键。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要把帽子品牌转向创新品牌。
资金投入,从政府为主转为多元化
基础研究的投入一直是各界关注的话题。政府工作报告中特别指出,要“启动一批科技创新重大项目,高标准建设国家实验室”,这让科学家们很振奋,但这背后需要大量资金投入。“钱从哪里来”一直是不少科研人员必须面对的问题。
一直以来,我国的基础研究以政府投入为主。基础研究投入多、周期长、回报慢且具有极大的不确定性,让企业和个人都望而却步。朱日祥表示,下一步应该加入一些资金投入的解决途径,比如制定相关政策,引导社会和民间资本进入基础研究,创新基础研究的结构,只有这样才有民族创新的能力。
也有委员表示,这个问题可以学习美国的基础研究投入体系,毕竟像盖茨基金会在癌症研究领域投入巨资的案例,曾经广为传播。
科技部政策法规与监督司司长贺德方也参加了当日的联组会,他表示,基础研究投入的问题,相关政策很快就会出台。下一步科技部将和地方政府建立联动投入机制,与此同时,还将在广泛调研基础上出台相关财税政策,引导企业和基金对基础研究进行投入。
就在两会召开前夕,国务院发布《关于全面加强基础科学研究的若干意见》,对许多基础研究管理中存在的“顽疾”都提出了解决方案。这让吴季对基础研究的未来充满期待,但他也表示,在强调自发性兴趣基础研究的同时,也要强调有组织的大型项目。吴季建议,加强有组织的定向基础研究。他希望,政府部门把眼光放得更长远。如果要实现科技强国,必须有科技前沿的成果,而这些成果大多是长线的。(科技日报北京3月6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