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03月04日 星期日
“委员通道”传递科技自信
本报记者 张盖伦 李 艳

    两会直播·委员通道

    3月3日下午2时,人民大会堂中厅。

    全国政协十三届一次会议开幕会前,首场“委员通道”采访活动在此举行。专门开设通道,让记者与委员面对面,这在政协会议中,尚属首次。

    航天员杨利伟、中科院院士潘建伟、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首席工程师赵红卫是走上“委员通道”的第一组政协委员。

    对自己所在领域的科研新动向,他们娓娓道来。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副主任杨利伟身着军装,站得笔挺。他是太空中的第一位中国访客。而杨利伟透露,今年将面向社会选拔第三批航天员。

    “此次选拔在数量、种类、范围上都有所变化。”他一发言就吸引了全场目光。

    杨利伟告诉大家,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全面转入空间站建造阶段,进入空间站时代。以前飞行任务两年左右一次,将来空间站建造和运营期间每年要有两次发射,需要的航天员数量会更多,所以选拔航天员的数量会增加。“前两次以驾驶员为主体进行选拔,根据工程需要,此次还要选拔飞行工程师,执行对空间站的建造、维护维修等任务。”杨利伟说。

    本次航天员选拔招收的范围也将发生变化。“不单单从空间飞行员当中选拔,还要面向社会进行选拔,比如相关工业部门和科研院所、大学。不单单选拔男性航天员,还有女性航天员。”杨利伟说。

    站在杨利伟身侧的,是量子通信专家潘建伟。

    太空中,世界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正在工作。作为该项目的首席科学家,潘建伟长期与量子“纠缠”,他的科研成就也广为人知。

    但近年来,潘建伟已经越发低调。他鲜少直面媒体,只是在自己钟情的量子领域,一直耕耘。

    “墨子号”已成功完成了科研任务,“京沪干线”广域量子通信骨干网络工程也全线开通。潘建伟透露,后续5到10年,我国将构建天地一体化的量子保密通信网络。

    不仅如此,我国的量子计算研究也“占据了世界一席之地”。

    去年,我国发布了首台光量子计算的原型机。“希望通过3到5年努力,实现50个量子比特相干操纵,计算能力在特定问题求解上可以媲美目前最好的经典超级计算机。”潘建伟展望道,如果能实现100个量子比特的相干操纵,就能达到目前全世界计算能力总和的百万倍,就可以解决传统经典计算机解决不了的问题,如气象预报、药物和物理材料设计等。

    量子通信、量子计算……普通民众可能觉得遥远,但潘建伟描述的一切,正在发生。

    赵红卫谈的话题,则与老百姓关系最为密切。

    “春节刚刚结束,相信不少媒体朋友都乘坐了‘复兴号’高铁。”赵红卫笑着说,“‘复兴号’奔驰在祖国广袤大地上,为世界高速铁路商业运营树立了新的标杆。”

    高铁要往哪个方向开?赵红卫透露,研发团队正在时速350公里“复兴号”的基础上,研制时速250公里和160公里自主化的动车组系列平台,以适应不同运行的环境和地质条件。此外,会按照打造“智能京张”精品工程和2022年冬奥会的要求,研制京张智能高铁动车组,应用更加节能环保的新技术和新材料。

    京张动车组将实现自动驾驶。赵红卫透露,从列车启动加速到减速停车,司机只要按一个按钮就可以完成操作。到2022年,大家可以坐着智能高铁奔赴冬奥之约。

    (科技日报北京3月3日电)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