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02月07日 星期三
江苏扬州: 3年百亿“硬投入” 激活企业转型主动力
本报记者 过国忠 通讯员 胡 军

新政追踪

    “我们依靠一项项技术创新,不但占据了国内一半以上的市场,还包揽了饲料机械出口65%的份额,成为亚洲第一、全球第二的行业‘巨头’。”在江苏牧羊集团董事长范天铭看来,7年来4夺国家科技大奖的牧羊,正是科技创新的受益者。

    科技有实力,产业才有活力。江苏牧羊仅仅是扬州在“聚力创新”中涌现出的“领军企业”之一。

    近日,扬州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陈扬在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说:“我市聚力创新,将科技创新作为产业转型升级和城市发展的主动力、主引擎,推动形成以企业为主体、以科研院所为依靠、以科技综合体和高新区为载体平台、以高层次创新人才为支撑、以相关政策配套为保障的扬州科技创新发展新格局,全面实现产业与经济高质量发展。”

    “科教资源相对匮乏,传统产业比重过大,中小企业创新能力普遍薄弱,这些都是影响扬州创新发展的主要瓶颈。”扬州市科技局局长陈星说。

    如何补齐科技创新“短板”,实现产业与经济“弯道超车”?

    为营造具有竞争力的宜创生态,扬州出台了《关于推进科技创新工程建设创新型城市的实施意见》《深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加快创新型经济发展的实施意见》等20项创新专项政策,实施涵盖建设1个国家级示范(全国小微企业创业创新基地城市示范)、20个特色小镇、3大创新板块、40个重大服务业和50个重大工业项目的“12345”创新发展工程,用3年100亿元的“硬投入”,全力打造宜创宜业的“软环境”,为企业创新发展助力、减负。

    扬州还抓精准施策,有的放矢补长地方创新“短板”。连续5年,扬州实施“科教合作新长征”和“科技产业合作远征计划”,带领企业赴国内创新资源富集的地区开展“大院大所拜访”活动,与国内重点理工科院高校及中科院、中关村等建立了“10+2”的全面合作模式,在国外开辟了30余个国别的合作渠道,建成校企联盟675个,引进名校名企研创中心182家,成功实现人才流出向“净流入”的转变。

    同时,扬州拿出全市区位最优越、配套最齐全的区域,规划建设了28个集孵化器、加速器、人才公寓、综合配套于一体的科技产业综合体,大力发展软件和互联网、科技服务业等智力密集型产业。目前,已建成409万平方米,累计入驻企业超1700家、引进本科以上人才超2万人,成为科技人才的集聚地。去年,全市累计签约产学研合作项目495项。

    围绕重点产业,扬州每年通过科技计划扶持的方式,引导企业通过产学研合作,实施100项产业关键共性技术项目和100项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全市省级以上企业“三站三中心”突破800家,省重大科技成果转化、省农业重点研发项目立项和资金数多年居全省前列,年均新开发高新技术产品600项以上,有力支撑了产业调高调优,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企业是创新的主体,只有充分调动企业创新的积极性,创新才能如源头活水,生生不息。如今,这样的发展理念已在扬州形成共识。

    陈星告诉记者,扬州“聚力创新”,激活了企业转型升级“主动力”,开创出“新产业、新人才、新城市”的发展新格局。2017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064.92亿元,高新技术产业产值4219亿元,科技进步贡献率超过60%。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