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西湾船舶与海洋工程产业基地李伟摄 |
第二看台
中国海洋经济统计公报显示,2016年我国海洋生产总值70507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9.5%,海洋在经济社会中的战略地位日益凸显。
深冬的胶州湾,最低气温已降至冰点以下。而在青岛西海岸新区的码头边、堆场上、车间里,则是一派忙碌的生产景象。如今的青岛西海岸新区,面海而生,因海而强,正在用自己的实力在中国经济的新版图上,划出一抹蔚蓝色,为我国海洋科技创新从“跟跑者”向“并跑者”“领跑者”转变提供了有力保障。
青岛西海岸新区管委主任李奉利表示,作为国家批复成立的第九个国家级新区,海洋经济已成为青岛西海岸新区发展的重要增长点。全区形成特色的科技创新政策体系,打造循环经济、海洋经济、智能制造和信息技术基地“四大基地”,形成了以海洋船舶工业、海洋交通运输业、海洋渔业、海洋油气业和海洋盐业及化工业五大海洋传统产业,以海洋装备制造业、海洋药物和海洋生物制品业、海水利用业、海洋可再生能源业四大海洋新兴产业,以海洋旅游业、海洋文化产业、涉海金融服务业、航运服务业、海洋公共服务业五大海洋服务业为主体的“545”全产业链现代化海洋经济体系。2014年到2016年,青岛西海岸新区海洋生产总值从590亿元上升到866亿元,连续3年实现了两位数增长,增速超过全国GDP增速一倍以上,经济总量在全国19个国家级新区中居前三。
科技创新点燃蓝色引擎
这是青岛西海岸新区一间极为特别的实验室,中国目前唯一国家海洋基因库,在这里正式运行。
青岛华大基因研究院副院长范广益表示,海洋,占地球表面71%的面积,目前人类已知的海洋生物有21万种,但预计实际的数量在200万种以上,庞大的海洋生物基因密码被解密后,将给人类发展带来难以想象的空间。他们计划5年内检测50万份左右样本,届时将使青岛西海岸新区率先成为全球首个实现基因检测民生全覆盖的百万级人口的城区。
随着青岛西海岸新区启动国家海洋基因库之后,全球最大的海洋联合研究中心、育种中心、科研中心,也将在这里开始建设。
发展海洋经济、建设海洋强国,必须发展与远洋深海相关的海洋科技。青岛市委常委、青岛西海岸新区党工委书记、黄岛区委书记王建祥表示,在构建海洋经济当中,它首要的一个要素就是海洋科技的创新,要把它作为一个动力,来打造持续健康发展的一个产业体系。
在青岛西海岸新区,越来越多的院所高校开始聚集在这里,中科院大学、中国海洋大学、清华大学等10所高校在新区设立研究院或分校,驻区高校累计达到20所,最耀眼的科技成果,也自然聚集在海洋经济开发这个领域。
打造人才“智”高点
从海洋里开发出的一种医用纱布,眼下已经接到了美国、欧洲大型医药公司的大量订单。从海藻中提取的活性物质,也被欧莱雅、兰蔻等国际著名化妆品企业开发成各种化妆品。这是素有“海洋之花”之称的青岛明月海藻集团有限公司承担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863计划、国家强基工程等20余项国家级项目带来的新成果,开发了海洋药物、海藻酸纤维医用材料等180多个新产品。青岛明月海藻集团董事长张国防告诉记者,这得益于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从“引资”变为“引智”,目前,明月海藻集团通过建设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国家地方工程联合中心等多个高层次科研平台以及院士专家工作站、博士后工作站等人才支撑平台,吸引科研技术人员已达600余人,企业发展后劲澎湃。
人才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最活跃因素。青岛西海岸新区以建设“国际海洋人才港”为统领,搭建创新创业平台,完善人才支持政策,激发人才创造活力。
通过引进华大基因项目,已带动以杨焕明院士为代表的高层次人才80余人来区创新创业;通过建设光谷国际海洋信息港,先后引进信息技术、深海装备、服务外包、电子商务、地理信息及大数据等产业项目300余个,集聚产业人才5000余名。新区健全“线上线下”人才项目对接机制,推进“海外引才引智工作站”建设,先后在美国、德国、荷兰、新加坡、日本等国家设立人才工作站,搭建起海外高层次人才与新区产业项目即时视频对接的“空中走廊”,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80余人次。
青岛光谷软件园内,总面积5000平方米的“国际海洋人才港”是集“高层次人才综合服务中心、海洋科技创新创业中心、海外留学人员创业园、于一体的综合体,通过搭建人才引进、培育、服务平台,为来区创新创业的高端人才提供“一站式”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