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获批以来,厦门自创片区立足体制机制、政策举措“双创新”,着力发展动能和效益“双提升”,扎实谋划,高效推进,努力营造一流的创新创业生态环境,创新型城市建设再上新台阶。
创新发展进行时
张建琛 翁舒昕 黄 颖 曾广明
2016年6月,国务院批复同意在福州、厦门、泉州3个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自获批以来,厦门自创片区立足体制机制、政策举措“双创新”,着力发展动能和效益“双提升”,扎实谋划,高效推进,努力营造一流的创新创业生态环境,创新型城市建设再上新台阶。
2017年,厦门全市R&D投入占GDP的比重预计将达3.25%,科技进步贡献率约65%;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将突破1400家,规上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67.7%,比上年末提高8.6个百分点;每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约24件,国内首家知识产权支行挂牌成立;技术合同交易额超过福建全省60%。厦门跻身全球城市可持续竞争力百强,中国城市科技创新指数居第11位,中国创新创业指数居第9位。厦门营造一流创新创业生态环境的努力获得高度肯定,2017年9月金砖厦门会晤期间,习近平总书记点赞厦门是一座“高素质的创新创业之城”。
先行先试,制度创新助推科技创新
以政策先行先试为主要突破口,厦门推出首批69项创新事项,其中45项已落地试行,6项在全省推广。构建厦门自创片区与自贸片区“双自”联动优势,推出15项联动举措。其中,“企业研发经费补助政策”有效调动了企业创新投入积极性。2017年,1584家科技企业申报研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备案,涉及研发费用78.17亿元,同比分别增长81.65%、50.79%,相比政策实施前的2015年分别增长288%、87.3%,带动全社会R&D投入增长13.8%。
厦门以制度创新助推科技创新。2016年7月,一条“厦门人才新政45条”的新闻在海内外人才的朋友圈中刷屏。这一政策“大礼包”,一方面针对顶尖人才和团队提出1000万元到1亿元的支持,对毕业生提出普惠性政策;另一方面,突出对台人才交流和自贸人才改革的品牌,提出加大力度引进台湾专才、吸引台湾大学生来厦实习并给予补贴等优惠政策,以及推进国际人才出入便利化等创新政策,为来自全球的人才提供广阔的天地、追求梦想的舞台。
为了持续激发科研人员创新创业积极性,厦门市在《科技创新二十五条》基础上,出台《厦门市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若干规定》,瞄准阻碍创新积极性的核心关键节点,进一步细化工作任务,在赋予高校院所成果处置权、提高科研人员成果转化收益、鼓励发展技术转移机构等六个主要方面提出了19条具体举措,受到科技企业、高校院所等的热烈欢迎,有效调动了全社会各类创新主体的活力和动力。
随着一个个创新平台发展壮大,人才政策红利逐步凸显。每年的人才项目资本合作展,就是透视厦门市创新创业成果的一个窗口。展会上的产品,囊括人工智能、集成电路、软件信息、先进制造、新材料、节能环保、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领域,其中多数的产品来自“千人、双百、百人”等各类高层次人才创业企业,在科技含量、产业代表性、市场应用等方面都具备较高水平。
高企激发新经济增长点,千亿产业应运而生
随着艾德生物、强力巨彩、美亚柏科等一批高成长性行业领军科技企业的不断涌现,高新技术企业对厦门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日益凸显。厦门市科技局统计数据显示,目前全市资格有效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占全省半壁江山,规上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总产值71.88%,近5年增长了近30个百分点。享受所得税优惠的高新技术企业以户数占比0.29%的比例贡献了全市所得税收入的8.68%。
高新技术企业对于厦门的创新发展、城市经济转型等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布新局谋新篇,厦门将力促集成电路、生物医药、新材料等新兴产业形成新的千亿元产业集群。此外,还将切实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运用新技术、新工艺开发新产品,提高附加值,特别是要充分运用互联网技术、人工智能技术和颠覆性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实现传统产业的升级改造。
生物医药产业作为厦门市重点培育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通过平台支撑、集群发展、提质增效,目前形成了生物制药、诊断试剂等为重点的特色产业集群,部分领域关键核心技术达到国内领先水平。至2020年,厦门要实现“1111”的发展目标,即建成1个国家级生物医药产业基地、建设10个支撑产业的国家级科研平台、培育100个亿元重点企业、发展1000亿元的产业规模,形成具有对台特色的国内有重要影响的生物医药与健康产业集群。据统计,近五年厦门市生物医药与健康产业年均增幅达20%。
2017年软件与信息服务业营收预计超过1200亿元,利润增长34.5%。美柚、4399、吉比特等7家企业入围“中国互联网企业100强”,其中美图影像和社区应用已覆盖全球11亿台设备,市值约400亿元。新材料产业发展迎来新契机,已集聚恒力盛泰、烯成等一批石墨烯领域代表性企业。第三代半导体材料已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成为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的重点扶持产业集群,发展势头强劲。
集成电路产业厚积薄发,通富微电、士兰微电子项目的落户进一步补齐产业链缺失环节,厦门已形成覆盖材料、设计、制造、封装和测试环节的完整产业链。规上集成电路企业产值规模居全国前六。2017年,预计集成电路设计产业产值可达32亿元,同比增长超过50%,增速居全国第4。
创新因子迸发活力,打造创新创业生态圈
获批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后,厦门片区明确了“科技体制改革和创新政策先行区、创新合作引领区,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定位,把产业转型升级作为主攻方向,制定了十年发展规划。
厦门走前列、做示范,勇当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排头兵,主动适应引领经济新常态,牢牢抓住科技创新这个“牛鼻子”,搭平台、出政策、优服务,打造创新创业生态圈。截至目前,共培育众创空间200余家,其中国家级33家、省级51家,累计众创空间总面积42万余平方米,在孵创业团队3200多支,2016年以来新注册企业2000多家,超过40%的众创空间运营团队实现盈利。
在厦门,云创智谷是4个国家级的“海峡两岸青年创业基地”之一。它是厦门自贸试验区内最大的智慧园,吸引了近450家企业入驻,涵盖了跨境电商、环保、生物科技、农业、摄影、动漫等多个领域。园区现有3000多人就业创业,不少来自台湾的创业者已在此落地生根。
另一个国家级“海峡两岸青年创业基地”——厦门两岸青年创业创新创客基地,已有120多家企业入驻,其中42个为台湾企业,台湾青年创客130多人。据悉,基地对两岸创业者在开办补助、住房补贴、租金补贴、贷款担保补贴等方面均提供了支持,台湾青年还享有额外的特殊政策。
在厦门这座“高素质的创新创业之城”,像清华海峡研究院这样的“梧桐树”还有许多,它们既是大项目、好项目的载体,更是人才培养、技术孵化的摇篮。以厦门软件园为例,截至2017年三季度,拥有境内外上市企业8家,新三板挂牌企业42家;每1万平方米的土地就实现营业收入6亿元,实现税收2200万元,成为本市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千亿产业链的重要载体。
题图为厦门市汉飞鹰航空科技公司“海骑兵”无人机参展第十九届中国国际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图中为厦门市副市长李辉跃,前排右二为厦门市科技局局长沈灿煌,前排右一为厦门火炬高新区管委会主任黄晓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