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2月20日 星期三
让中国智慧闪耀国际舞台
——科技部国际合作司司长叶冬柏谈新时代科技外交事业
叶冬柏司长在中英人文交流机制第五次会议上作演讲

    开栏的话 党的十九大对科技创新作出了系统部署,是开展国际科技合作的行动指南。为深入贯彻十九大精神,助力开启国际科技合作新时代,本报从今日起开设专栏,邀请科技外交官畅谈学习十九大精神体会,阐述各自的新理念、新举措。

科技外交迈向新时代① 

本报记者 房琳琳

    “中国已与158个国家、地区和国际组织建立了科技合作关系,签订了111项政府间科技合作协定,在50余个国家、地区和国际组织的70余个驻外使领馆派驻了科技外交官……”

    主管科技外交官业务的科技部国际合作司司长叶冬柏日前在接受科技日报记者专访时,细数了国际科技合作领域的中国“朋友圈”,“驻外使领馆的科技外交官正在为助力中国融入全球科技网络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党的十九大召开之后,科技外交官群体又将面临一系列新任务、新使命和新课题。”

    新任务——

    助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

    “今年的两件大事,为未来国际科技合作梳理了脉络,也给科技外交官提出了新的任务。”叶冬柏介绍。

    5月14日,在北京举行的“一带一路”高峰论坛上,习总书记提出将“一带一路”打造成创新之路,并启动了“一带一路”科技创新行动计划的重要倡议,实施科技人文交流、共建联合实验室、科技园区合作、技术转移等四项行动,深入推进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科技创新合作。

    “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发展速度备受瞩目。世界对中国的眼光和期望不一样了,中国在走到世界中央、参与国际规则制定、提高话语权和影响力的同时,还要担负起大国责任,把我们发展的成功经验分享给友邦,真正成为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叶冬柏这样理解。

    他举例,中国多年来对国外科技成果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能力,在支撑经济发展过程中得到了很好的发展,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同样需要对先进技术进行就地转化,“但如何高效转化、怎样不走弯路?中国的经验就显得非常有价值了,而在各种构建互利共赢的创新共同体过程中,科技外交官责无旁贷要担负起新任务。”

    10月18日,习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基本方略”部分中强调,要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叶冬柏说:“比如气候变化问题,报告提出‘引导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合作,成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参与者、贡献者和引领者’,我们今年8月份主办的第八届全球清洁能源部长级会议,汇集了全球先进的温室气体减排策略,是一次积极实践。未来,我们还会继续引导以环境和能源为主题的系列国际科技合作。”

    新使命——

    为中国智慧搭建国际化舞台

    “科技外交官是我国从事科技外交和国际科技合作创新的一支重要力量,他们帮助中国智慧搭建国际化舞台,让世界对中国刮目相看。”叶冬柏提炼出科技外交官的核心使命。

    12月8日,英国首相特蕾莎·梅与欧盟委员会主席让-克洛德·容克,就欧盟科学家留英条件等脱欧协议议题达成一致。就在此前两天,当地时间12月6日,中英两国科技部长正式签署《科技创新合作备忘录》,发布了中英科技创新合作战略,叶冬柏在现场见证了中国与其他国家联合制定的首个双边科技创新合作战略,“这标志着两国在近40年科技创新合作基础上迈上新台阶。”

    曾是科技外交官的叶冬柏很清楚:“科技外交官,这个角色既熟悉我国科技实力,又了解驻在国科技发展情况,因此,他们的主要使命是搭建国际化的平台,让双边科技创新合作广泛、深入、全面地开展下去。”

    据了解,中国已与美国、俄罗斯、以色列、欧盟等主要国家和经济体开展了有效的政策沟通对话机制,包括国际创新园、国际联合研究中心、国际技术转移中心、示范型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在内的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已达到642个。

    此外,通过举办科技创新合作论坛、开展青年创新创业大赛、推动建立联合实验室和联合研究中心为重要抓手的各类国际人文交流机制,推动了中国科技人才走到国际科技合作舞台的聚光灯下。

    “各国在培养本国人才方面采取了不同的措施。以往中国是人才净流出国,但我们现在吸引全球人才来华交流,不问种族、不看皮肤,只要他有真本事,就尽力让他人尽其才。”叶冬柏强调的科技人才吸引和交流,也是科技外交官工作的重中之重。

    新课题——

    参与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工程

    世界对中国科技的关注越来越多,中国科技在世界上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

    叶冬柏举例说:“前不久,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计划理事长赞扬中国科学家团队为未来人类科技、经济、社会发展贡献了重要智慧和力量。因此,促成中国科学家参与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也是科技外交官面临的新课题。”

    目前,我国科学家参与了ITER建设,还在国际地球观测组织(GEO)、国际大洋发现计划(IODP)、平方公里阵列射电望远镜(SKA)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此外,中国还牵头和主导了北京谱仪国际合作组、大亚湾中微子试验等国际大科学计划,提高了我国科技创新的国际影响力。

    “要牵头搞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需要在国际上有影响力的科学家。”叶冬柏认为,“虽然中国已有科学家担任国际科技组织的领导职务,但与中国的大国地位相比,还远远不够。我们还缺少能出题目、出思想的战略科学家和国际化科技管理人才。这需要科技外交官发挥沟通和联络作用,在全球范围内,为中国集聚各领域的顶尖人才。”

    (科技日报北京12月19日电)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