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2月12日 星期二
佳县、柞水,科技“造血”式扶贫生根开花
本报记者 翟冬冬

    精准扶贫 科技先行

    “单谷子地一年的收入达到4万元,渗水地膜谷子种植技术帮了大忙。以前每穴最多只能种两株,今年村里免费帮助村民覆膜播谷子,不用间苗,不用除草,省时省力,亩产从300多公斤增至500多公斤。”8日,在陕西佳县方塌镇杨塌村的百亩谷子主产区试验田边,一位村民这样告诉科技日报记者。

    作为科技部定点扶贫县,柞水县和佳县的脱贫攻坚被更多地注入科技“基因”。几十位科技特派员和挂职扶贫干部的到来,让渗水地膜谷子种植技术、木耳立体栽培技术、智慧养羊等在这里扎根。

    12月7日、8日,围绕柞水县的木耳、中药材、乡村旅游和佳县的小杂粮、白绒山羊、红枣等县域特色扶贫产业提质增效,柞水县和佳县与省内外18个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农业科技园区、科技型企业签订了17项科技扶贫合作协议。“西北大学——佳县科技工作站”正式授牌。

    在签约仪式上,科技部党组成员、副部长徐南平特别强调,科技部在柞水县和佳县的定点扶贫工作,注重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聚焦建档立卡贫困户和深度贫困村,依靠科技创新积极提升产业扶贫带动能力和贫困群众自我发展能力,重点攻克深度贫困地区脱贫任务,做到脱真贫、真脱贫。

    在柞水县下梁镇深度贫困村西川村,木耳产业正焕发生机。通过建设木耳研发中心、木耳博物馆,引进珍稀野生食用菌品种,采用立体式吊袋培养新技术等,全村共发展地栽木耳500亩500万袋,吊袋木耳大棚105个200万袋,带动西川村及周边4个深度贫困村近2000贫困群众稳定增收。

    只要扫一扫二维码,就能查看每只羊的生理状况、营养情况等。这就是佳县瑞兴羊产业星创天地的“智慧养殖”和云服务系统。作为科技创业扶贫的重要平台,瑞兴星创天地聚合了榆林学院、中科院植物研究所等一批科研院所和科技企业,通过羊产业,直接带动贫困人口81户,间接带动农户200多户,实现增收320多万元。柞水科技资源统筹中心也建立了科技资源共享、科技成果展示、技术培训等6大平台,为脱贫攻坚集聚了一批创新资源和科技人才。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与柞水县将共建院士工作站,依托学校在城乡规划、建筑设计、工程建设与管理、废弃资源高附加值再生利用等方面的技术人才优势,为柞水县提供全面的技术支持。”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学院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刘加平在柞水县科技扶贫项目签约仪式上表示,院士工作站将是学校在柞水县科技扶贫工作的前沿阵地,全校师生员工将是坚强后盾。

    “只有将合作协议真正执行好,签约仪式才不会沦为作秀。”徐南平提出,柞水县和佳县要成立专门工作小组,签约各方要认真制定工作方案,明确时间表和责任人,脚踏实地将合作协议落实落地落好,切实取得科技精准帮扶的实效。

    “定点扶贫县脱贫攻坚要深入贯彻十九大精神,把握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基本方略,把握好创新驱动发展的科技扶贫基本路径,把握好科技扶贫四级联动和东西协作扶贫的工作机制,把握好问题导向的工作方法,切实落实好地方主体责任,推进中央各项扶贫政策落到实处。”徐南平说。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