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首个垃圾分类宣教中心在市南启用 近日,青岛首个垃圾分类宣传教育中心在市南区正式启动运行。据了解,这一宣教中心由上杭路垃圾收运站改造而成,建筑面积220平方米,设置了平面展示区、户外活动区、影音展示区和巧手制作区等四个功能区,以实物、图片和视频等方式向市民展示垃圾分类的方法、发展历程及后期处置过程等知识,以此促进垃圾分类宣传教育的常态化发展。宣教中心将免费向社会开放,市民可通过关注微信公众号“青岛市市南区生活垃圾分类交流中心”或拨打电话88729333预约参观。(图文 王庆臣) |
靶向推进招才引智
科技日报讯 (通讯员宋执政)今年以来,青岛市市南区不断加强软硬件建设,完善人才扶持体系着力聚才引智,释放人才创新创业活力,出台了众多人才政策,将吸引多所重点院校研究院落户。
市南区重点聚焦健康医疗、环境保护、虚拟现实、安保控制、文化艺术等重点领域,优选高层次目标人才,针对性引进,助力新旧动能转换。目前,在健康医疗领域,引进日本学士院院士田中纮一;在环保产业领域,引进多相流体分离技术世界级科学家彭维明;在虚拟现实领域,引进中国工程院院士王子才;在安保控制领域,引进专家李鹏、教育部“长江学者”郭旭虹。在文化艺术领域,引进了国家首批文化艺术类“千人计划”专家孙捷教授,水彩艺术大师陈坚、陶瓷艺术大师万里雅。
在高等院校合作领域,市南区精选文化、艺术、教育等类别院校与机构,合作建立分支机构或者研发中心。在时装领域,与北京服装学院合作建设北京服装学院时尚经济研究院;在音乐领域,与中央音乐学院合作举办“青岛·市南国际管乐艺术节”,并将建立中央音乐学院考级评定中心。在教育领域,与同济大学合作建设同济大学青岛高等研究院。
完善人才政策,构建综合扶持体系是精细化筛选,靶向引进人才的基础。在市级有关政策基础上,市南区结合本区实际在区县范围内率先出台针对高层次人才的综合性服务政策《市南区鼓励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办法(试行)》,支持和鼓励培育、引进高层次人才,至今仅半年时间已全职引进院士2名、世界级科学家1名、教育部“长江学者”1名,柔性引进院士1名。目前,市南区正在研究制定针对高端商务人才的专项扶持政策,研究制定国内首个针对文化艺术类高层次人才的专项扶持政策,以支持文化艺术领域名人反哺本土。
建设人才基地,拓展创新创业平台是市南区招才引智的重要抓手。市南区在青岛软件园内建设“市南区高层次人才创业基地”,聚焦于时尚、科技、清洁能源等为代表的各类新型产业领域;在中西部地区,探索利用现代化技术对部分老建筑改造再利用,打造文化艺术发展基地。进一步依托五四创客城等人才平台,吸引文化创意创业类人才;着力推进清华大学中国城市科学发展研究院华东分院等高端研究机构落地。
创新推行错时停车 缓解居民停车难
科技日报讯 (通讯员王庆臣)近日,由青岛市市南区政府倡导的错时停车措施正式落地,辖区远洋广场、云南路街道办事处、大信东港、金茂湾购物中心、香港置地和青岛丽晶大酒店等多家单位停车场近千个停车位首批参与夜间错时开放,这也是市南区率先全省创新推行错时停车办法缓解居民停车难题的一次有益尝试。
为有效破解居民停车难题,今年以来,市南区政府对辖区停车资源进行全面摸底排查后发现,许多企事业单位晚上下班后往往“人走车空”,而周边居民却望而兴叹、一位难求。对此,市南区坚持发挥政策激励杠杆作用,出台了《市南区鼓励投资兴建及开放共享停车设施实施办法(试行)》等一系列政策措施,激励社会单位参与错时停放,有效盘活社会单位闲置停车资源,为解决居民停车难题探索了一条新途径。
错时开放即是错开单位和周边居民停车时间,通过政府政策激励引导,鼓励企业开放闲置停车资源,再通过市场化运作,为周边居民提供停车便利,实现企业受益,群众便利的双赢局面。
根据《市南区鼓励投资兴建及开放共享停车设施实施办法(试行)》(简称《实施办法》)有关规定,对于社会单位所属或所管的专用停车场通过签订停车共享协议实时开放共享的车位,经审查评估符合奖补政策条件的,最高可给予1000元/年/车位的补贴。此项补贴主要用于抵消由于开放停车场造成的人员和管理设备成本的增加。同时,为避免发生停车场使用权益问题,《实施办法》还规定相关单位错时开放前须取得业主大会或产权人授权文件。
“厕所革命”让“方便”设施更方便
科技日报讯 (通讯员王庆臣 刘春梅)青岛是首批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是著名的海滨旅游胜地,市南区作为青岛市的旅游窗口和名片,在旅游旺季,仅八大关景区每天游人如织,日均客流量能达到15万人左右,在发展旅游经济的同时,也考验着这座城市的公共服务能力和文明水平。
正所谓“物质文明看厨房,精神文明看茅房”。在2015年开展公厕革命以前,由于公厕数量较少,功能单一,在前海一线等景区,时常出现如厕难题,特别是由于女厕蹲位设置较少,女厕门口时常出现长龙排队现象,另外,携带异性亲属出行也常常遇到如厕尴尬等难题。
新一轮公厕革命中,市南区着眼满足居民游客 “人性化、洁净化、便利化、实用化”入厕服务需求,秉持“一厕一策划、一厕一文化、一厕一景观、一厕多功能”建设理念,坚持设计建设管理并重原则,着力在“提量增质”上下功夫。在栈桥、八大关等前海一线景区新建改建多功能公厕12座,公厕总数由2015年的99座增至118座,在国内率先达到每平方公里3.5座公厕的标准。其中沿海一线景区公厕数量达到58座,形成10分钟公厕服务圈,在旅游旺季能够满足日客流量10万人的如厕需求。男女厕厕位比例由原来的2∶1调整为1∶2以上,有效化解女性如厕排队问题。
在满足居民游客基本如厕需求的同时,市南区着力在拓展完善服务功能上下功夫,倾心打造“净善境美”城市管理服务品牌。率先建成省内首家“第三卫生间”(香港花园公厕),创新推出“城市美容师驿站”、景区服务工作站、多功能间、直饮净化水、“码上导游”、自助售货机、“手机加油站”、全自动生态雾化除臭设备、智能化文明提示、行李架、儿童蹲位、换衣台、擦鞋机、“爱心”轮椅、图书室等公厕服务功能。
“路长制”打造城市管理示范样本
科技日报讯 (通讯员刘春梅)为进一步加强城区环境整治提升工作,把精细管理标准和责任落实到“最后一米”“最后一人”,近日,青岛市市南区制定出台了《关于实行“路长制”管理工作的实施方案》,将全区10个街道877条道路按照街道片区和专业片区进行了包干分配,明确区级领导和处级干部500余人挂钩街道担任“路长”,落实工作责任。
过去的城市管理,往往发现问题后是一级一级上报,时间久,上报程序也较为复杂。对于城市管理者来说往往缺乏深入基层的认知,“管理”与“服务”是两个体系。通过“路长制”工作的开展,“路长”在各条道路上亲自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一定程度上省去了层层上报的中间环节,不仅更精细化,更加便捷,也实现了城市管理的“短平快”的方针。
以道路为单元,市南区建立基础数据“一本账”,统筹市政设施、环境卫生等25种城市管理运行监督服务要素,统一谋划、科学规划,把建与管、疏与堵、线与点、面与里等有机结合起来,以点带面,以路带区,形成齐抓共管、层层落实的精细化工作格局。
启动“路长制”模式以来,各“路长”发现市容秩序、广告亮化等10大类问题累计6301件,对发现的问题积极联系相关街道办、职能单位,有计划、有针对性的协调整改;已办结5339件,办结率超过84%。如今市南区几条主要道路,如珠海路、澳门路、香港中路等几条主干道的精细化程度已经较高,同时相关部门通过月总结、周汇总,将各片区的好经验、好做法进行总结和完善,树立典型在全区推广,促进共同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