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讯 (记者叶青 通讯员袁仕联)面对中国激烈的变化,我们的建筑如何才能走出一条正确的发展道路?12月3日,在由广东院士联谊会、华南理工大学、广州市科学技术协会共同举办的花城科技论坛暨国际建筑师峰会上,何镜堂、郑时龄、孟建民等20多位院士专家围绕“为激变的中国而设计”主题,结合十九大提出的文化自信议题,探讨新时代传统建筑文化传承与创新。
中国科学院院士郑时龄表示,城市更新随处可见,几乎没有城市被历史尘封而未发生变化。大事件、产业结构重组、生态修复等都会对城市更新产生推动力。中国的城市更新正处于关键性重构阶段。他强调,城市更新应该是可持续的有机更新,更重要的是一种思想和生活方式、城市管理模式的更新,是一种微治理,润物细无声,或者说针灸式的更新。
我国的医疗改革处于一个前行阶段,医疗建设正在蓬勃发展。“我在设计新医院过程中关注病人、医护人员等人群的各种需要,强调全方位的关注,提出了‘全方位人文关怀’的设计理念,从而提出本原设计。”中国工程院院士孟建民从2002年开始就从事医疗建筑设计。他提出的本原设计观核心理念是主张建筑创作的理性回归,要满足健康、高效、人文三要素,建筑师要从更大的层面形成系统观。
他指出,研究超大规模医院(超过2000床位)是目前中国医院建设面临的新课题,这在国际上比较少见。此类医院在交通组织、医疗能耗和服务配套等方面面临着巨大挑战。如果不变革观念、设计方法,简单处理会带来后续严重问题。
中国工程院院士、广东院士联谊会副会长何镜堂指出,“两观三性”(整体观、可持续发展观,地域性、文化性、时代性)的关键在于如何把地域性、文化性、时代性融合到一个建筑中。建筑的地域性、文化性、时代性是一个整体的概念,地域是建筑赖以生存的根基,文化是建筑的内涵和品位,时代则体现建筑的精神和发展。“这个过程是非常复杂的,正因为复杂,所以没有唯一性,这就是建筑。”他说。